格局和視野就是思維管理中比較高級的部分, 而打開格局的第一步, 其實就是幾個簡單的問題: 我是誰? 我在哪里? 我該干什么? 我現在有什么?
以前, 有三個人到北京來打工, 他們一邊砌墻一邊聊天, 一個哥們說: 我真沒用, 我居然在砌墻, 另一個哥們則說: 不不不, 我們是在蓋一幢大樓, 而第三個人看著外頭的車來車往, 說到: 我們是在建造一座全新的城市。
故事的結局很老套, 想必很多人都能猜到 , 10年后, 第一個人繼續砌墻, 第二個人摸爬滾打成了一個名工程師, 第三個人成為了前兩個人的老板。
故事雖然很戲劇化, 但我們可以嘗試分析這里面的道理: 為什么三個人發展不一樣呢? 答案其實就在我們文章開始那幾個問題里: 我是誰?我在那兒? 我該干什么? 我現在有什么?
很顯然, 第一個人對自我的定位就是一個砌墻工人, 他只顧抱怨生活, 抱怨自己, 第二個人要好一些, 不拘于一磚一瓦, 而是認知到了自己建造大廈的能力, 但他依然不如第三個人, 因為后者的眼光從腳下的大樓延伸到了整個城市的建設, 他看的遠, 所以走的遠。
就像一句諺語說的: 在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意思就是, 我們想烙個大餅,但如果鍋只有這么小, 那么我們也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期待的未來就好像這張餅一樣, 能烙出多大的餅, 取決于一口叫做“格局”的鍋。
格局是我們對于自己所處的環境局勢的認知, 視野是我們所能觀察后認識到的范圍或程度, 要想打開格局, 我們首先要認清自己當下的狀態, 怎么認清自己呢?
一開始我們就要想明白, 想當哪種人? 就像砌墻的故事, 我們想當山腳下的人, 半山腰的人還是站在山頂的人呢? 每一類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 需要付出的東西也不同, 人生賽道也是不同的, 我們要知道自己身處何地, 想去哪里, 方法是什么。
其次, 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成功的戰術萬變不離其宗, 只有兩個基本的要點: 第一, 面對對手, 以長擊短, 第二, 面對自己, 揚長避短。
了解了自我認知之后, 我們還要做什么? 很簡單, 分辨和提升層次。
我們的思維層次, 大概可以分為事, 人和原理, 這和我們工作中的躍遷有點像, 我們總是先學會做事, 到了管理層以后學會選人, 用人, 在往上走可能只剩下一小部分人, 他們能根據局勢形成一套符合局勢的解讀, 升華為原理。
認知層次格局, 其實也就是我們的認知層次, 當我們說一個人的格局很大時, 就是夸他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東西, 因為在認知層次中, 都是從上往下看的,每提高一層, 我們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 這就跟我們爬山一樣, 山腳下的人很難想象山頂上的人看到了什么, 又是如何思考的。
如何提高我們的層次呢? 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到我們。
第一, 學會推到城堡法
城堡的現實意義在于我們的認知積累, 所有的知識都是日積月累的產物, 包括固定知識, 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維定式等, 假如某一天 , 有人拿出了確鑿的證據證明你的認知城堡是錯誤的, 完全不成立的, 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我想, 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抵觸, 然后找出各種理由來反駁, 因為我們不愿意喪失城堡帶來的安全感, 哪怕它是錯的。
所以提升層次的第一條就是要有勇氣推倒自己現有的城堡, 保持升級的心態, 與卓越者同行, 敢于讓沉沒成本沉沒。
第二條, 學會站在更長遠的空間角度看問題。
當我們聚焦在自己的那口井, 甘愿做井底之蛙時, 我們只是做出了暫時適合當時情景的決定, 然而當我們某天境遇發生改變, 之前正確的決定和主觀評價可能就不再適用, 這是因為空間和時間發生了改變, 相應的對象發生了改變, 因此規則也會隨之改變。
自我認知是對事物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進行預判的基礎, 因此, 要想有大格局, 就需要我們真切的做到正確的自我認知, 這也真正是格局的第一步, 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 認清自己的層次, 敢于做出改變。
我學到了什么: 一個人的格局不同, 所做出的成就也就不同, 站在山腳下看不到站在山頂上人看到的風景, 想要提高自己的層次, 需要有升級的心態, 和敢于推翻現有城堡的勇氣, 其次, 要學會站在更長遠的空間去看待問題。
改變了我什么認知: 格局不同, 視野就不同, 賽道也不相同, 打開格局, 要有勇氣推翻現有的思維以及用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我要堅持的行動是;? 與優秀者同行, 提升自己的格局, 同時, 面對事物, 保持開放的心態, 不斷的提升自己, 用更長遠的時間空間去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