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靜待花開
2017年1月1日,1:00 PM,我在隨手刷著朋友圈。從昨晚開始逐漸升溫的“新年祝福”“新年總結”“新年展望”……漸漸銷聲匿跡,估計大家已經開始適應了2017這個標簽,各忙各的去了。
看到很多朋友從昨晚8:30開始,或曬現場,或po金句,或發感嘆,而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羅胖”羅振宇的第二個跨年演講。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是從去年這場歷時4+小時,名為《時間的朋友》,計劃跨越二十年的演講中找到了靈感,察覺了內心,從而走上“認知升級”這條路的。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回頭看到去年的自己,傻傻的,呆呆的,懵懂無知但勇者無懼。正如眼前的這“重污染”天氣一般,當這個世界以一種朦朧不清的狀態呈現在眼前時,你會認為它已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隨著“風來了”“霾散了”,逐漸清晰起來的世界反而會引發我們的不安。
自圣誕節開始,一股“焦慮”感莫名升起,揮之不去,日漸加重。以至于昨晚10點多就熄燈睡覺的跨(ao)年(ye)之夜,在夢中還不停地寫文章,做作業……“刻苦”如此而實事如何呢?往年給自己、給孩子、給家人的總結全都沒做,同時徹底顛覆了“今日事,今日畢”的優秀作風,將作業拖到了deadline才匆忙完成提交。我,這是怎么了?
講真,昨晚我沒有看《時間的朋友》。一是家里的小朋友不讓,二是相對“展望2017趨勢”來說,解決另外一個問題的需求更加迫切,那就是“知識焦慮”。因此,這本《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成為了自己跨年的不二之選。
在過去的一年中,如果你是關注羅輯思維的,是跟著羅胖刷認知的,相信這本書中的大部分內容,你都是熟悉的。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回憶起當初是在哪個路段聽到的這部分(習慣在上下班途中聽音頻)。那么,為什么羅胖要新杯裝舊茶,而為什么還有我這樣一再重讀的“忠實讀者”呢?其關鍵還是在于我們一再提到的這個詞—知識焦慮。
1
也許你會說:“你哪來的這么多焦慮,每天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多好啊。”是的,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老婆孩子熱炕頭”地知足常樂,悠哉悠哉。因為在那個時代,相對于我們不足百年的生命來說,時代特征是穩定的,是靠譜的。上一輩是如何生活的,到我們這里就該如何度過。
而現在一切都不同了,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來到了。父母們已經很難理解什么叫“人工智能”“降維打擊”了,而滴滴、美團等實體補貼方式的運營更加讓他們一頭霧水:“這還怎么掙錢呢?”新時代的新玩法已經來臨,看不懂的自然落后,看得懂而看不透的就只能跟著別人跑,只有看透了這個飛速狂奔的世界的運轉規律,才能成為“風口上的那只豬”。
“每個人都被空間和時間這兩堵大墻死死地壓縮在肉身的牢籠中,唯一能夠讓我們越獄的就是知識。”?書中如是說。
張泉靈的半年成長歷程告訴了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快到不允許我們有任何思維定式了,最大的定式就是沒有定式。”只有改變,才能看到未來。而“再論牛頓大神的歷史地位是如何奠定的”,從宗教觀念層級到現代科學的觀念層級,羅胖向互聯網時代愛閱讀的人們解釋了,如何做到“往下看”,做到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從看懂到看透的過程。從而“一邊品嘗知識的果實,一邊避免知識帶來的傲慢。”
2
作為一個文科生,羅胖對經濟學一貫的推崇,讓人匪夷所思。在看了幾本羅輯思維的獨家經濟圖書后,我仍舊不得其推薦要領。經濟學到底有怎樣的神秘魔力,它與這個瘋了似的飛奔的世界又有什么關系呢?
“它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實遠比我們看到的復雜,社會結構、社會協作和人心的復雜度是遠超我們的想象的。”
什么是普通人根據愿望對世界做出的直覺判斷?
霧霾一年比一年嚴重,導致2017新年的天空灰蒙蒙,10層以上的建筑全都“成功被發射”。于是就有大量懷念三十年前清澈澄藍天空的聲音出現,進而否定了期間經濟飛速發展的所有。
“要是能回到從前,這些問題就不會存在了。”
什么是用經濟學思維看到更多事實?
如果真的回到三十年前,我們的代價是什么呢?還記得上個世紀70-80年代憑票供應的場景嗎?計劃經濟的一切你真的可以接受嗎?而且如果要擁有當初的空氣質量,治理本地是遠遠不夠的,周邊京津冀、山東、山西等地的經濟也都要回歸。
又或者,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迫使其上馬大型先進的污染處理設備。那么,企業運營成本必然上升,最后導致一個個關門大吉,同樣還是得回到三十年前的狀態。
其實,這背后隱藏了一個叫“機會成本”的概念。回到三十年前的空氣質量,其背后的機會成本就是經濟倒退。而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連接和協作就越多,自然他的機會成本就越高。這就是聰明人與普通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3
如此,升級認知、成為聰明人具體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呢?
“堅持做,持續做,系統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即所謂的創新。”
這句話可謂刷了“創新”的三觀。我們印象中的“創新”是高科技的代名詞,不苛于現狀,是與“踏踏實實”“死磕”等完全格格不入的。而,書中的這句話又如何理解呢?
首先,它把長久以來被“妖魔化的”創新拉向了平民。無論是1850年的“洗手宣言”,還是2005年美國戰場上“流水線”的救死扶傷,歷史長河中所謂的“創新”“發明”無一不是持續優化,系統優化的結果,而與某個人的“靈光乍現”關系不大。
同時,近代社會興盛一時的“基因”“智商”決定論,在大量研究與試驗中,不攻自破。那么,到底是什么決定了現代社會的創新創造先進性的呢?
“科學時代剛剛來臨的時候,某些杰出創造者用自己奪目的才華,從那個普遍不創新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星空中燦爛的星辰。但是越到后來,這種創新活動越來越連成了一片,再也分不清楚誰跟誰了。”
這就是現代創新由點狀逐漸變為網狀、樹狀的事實。而同時,現代創新產業鏈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本關注,成為其競相追逐的投資項目原型。
那么如何編制這張現代創新之網呢?作者借張五常先生的觀點,表示唯有通過“給予、借用、雜交、發明、互動”這五項活動,將協作網中人們的創新綜合起來,才能收獲到新時代創新的勝利果實。
4
用生物演化的視角來觀察商業,我們會看到什么?
在羅輯思維2016開年書籍中《物演通論》、《必然》可以算作重中之重了。而兩部作品不謀而合地將現代社會的發展加以生物進化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從而得到其后續發展趨勢的論斷。而年中的《上帝的跳蚤》更是從微生物的特性一路看到小微企業的未來,為我們看懂看透這個時代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和分析方式。
曾經聽過一則笑話,在餐館中兩個陌生人發現對方都在聽羅胖的“死磕60秒”,交換眼神過后,互道一句:“遞弱代償!”于是,立刻成為了同盟兄弟。當然這只是一句笑話,但“遞弱代償”概念在羅輯思維知識體系中的權威地位可見一斑。
“隨著宇宙萬物的演化,所有的物系都會越來越弱。但是,有一種方法叫替代性的補償,可以用其他權宜之計來維持它們的存在度。”
在練習瑜伽的時候,教練總說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體式的幅度,而是應該客觀地觀察自身身體能夠達到的極限。一切超過極限的姿態都會以其他部分的“代償”作為代價。那么,我們真的就會停止在所謂的“身體極限”處了么?以我個人的瑜伽經驗,肯定是不會的。除非真的不能再往前一點了,否則,停在半途更讓人有一種不安的感覺,難以自控得想繼續往前。這就是人性:明知道我們的整體會越來越弱的,但仍無法控制地往前發展,越來越快,瘋也似的。這話說起來有點悲觀色彩,本不應出現在這個“歡天喜地”的節日里。所以,今天就到此為止吧,欲知詳情請參看以上幾部著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咯。
寫到這里,我的“新年焦慮”已經被釋放了大半,似乎對于2017也增加了幾分信心。認知升級是我們能夠跟上這個時代發展的唯一途徑,而唯有死磕的工匠精神才能達到真正的“認知升級”。這個不是我們花了半小時,隨便寫兩句去年我做了什么什么,今年我要做什么什么,就可以達到的狀態。古典老師今天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
“我們總希望通過同樣的心智達到不同的效果,這是不可能的。”
是的,去年的今天我選擇開啟了心智升級模式。期間有很多人問過我:你為什么要看這些書,為什么要寫這些字。是的,實用主義在這里是解釋不通的。因為,這是一盤很大的棋,甚至大過我們的生命長度。所以,有過懷疑,有過退縮,有過迷茫,有過焦慮,都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狀態。而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死磕升級。別他無二。
最后,我忍不住想問一句今天轉發“跨年演講精華金句”的那些朋友們:你們,真的讀懂羅胖的邏輯了嗎?
-END-
靜待花開
愉悅自己地閱讀,愉悅他人地分享。
80后寶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如果您喜歡,請點擊下方紅心,您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