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應用文寫作的課堂上,老師說進入大學要盡可能的開始忘記之前學習過的歷史知識,因為我們所接觸的很多歷史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有時間自己重新去查找資料,用心去思考,判斷,還原歷史真正的樣子。
對于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國度,遺忘過去是件難事。碩大而滿溢的國庫,血戰沙場打下的萬壁江山一點點累積而成屬于一個民族的自信。
但也總是,在災難來臨之際,我們的統治者選擇了剛愎自用。
這種孕育在民族血液里的習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得到警醒。
民族,或是個人。我們的手里都攥緊了一把歷史的雜七雜八,它們填充了我們生活中無聊得空檔,失意想起得意時,規劃未來的時候總是叮囑自己,你過去并不精彩。但實際上在歲月的路途中,空無一物。
歷史是車輪,滾滾而來。但同樣,歷史也是路上的石塊。細小之處,牽絆腳步,積石成山,阻隔視線。
有時候就是把歷史攥得太緊了,現實也就變成了虛無。在習慣性認知當中,我們總是習慣將歷史中細微之處,無限放大擴展到未來,涵蓋所有未知的一切。
在高三二模結束之后,我在日記中這樣對自己說道:“凡是過去,都已經不再屬于你。凡是未來,都有無限可能。”的確,我們手里擁有的,其實只有不曾發生過的一切。
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其實是一句很爛的話。
這句話常常給人一種誤導,讓人們以為只要心懷希望,美好樂觀而堅定,就會“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初心的產生,似乎完全是不假思索的熱血澎湃之下的產物,所以必然也就缺少了周全,適時的方面。人常常喜歡信誓旦旦地講出一些感覺特別認真的話,便就把那一時的熱情當做了之后的行動指南。但往往味地堅持下去得不到什么結果。即使有,也只能始終徘徊于量變和質變之間。
曾經初心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十分三心二意,知難而退,沒有韌性和耐力的人。所以我強迫自己要堅持當初的目標,告訴自己,在追夢的路上艱險不斷,要堅持。
可是那段日子,我根本感受不到挑戰自我的快樂,而是無時不覺得自己像個十分難堪的傻子。
其實每個夢想都是有保質期的。不能認為自己之前喜歡什么,現在就會喜歡什么。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并沒有和初心那么吻合,我身邊結識的朋友,做的每一次決定,并不是一次次熱淚盈眶之后的結果,反而是一次次的“碰巧”“偶然”和“感覺不錯”。
所謂箴言
你聽過了所有大道理,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之前寫過一篇關于“生命中的限制”名為《籠牢》的文章,因為那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并沒有長大,依舊活在和過去一模一樣的牢籠中。
這里所說的“箴言”,包括道理,經驗,還有一些所謂頭破血流之后才能懂的教訓。
可能在每段生命的最后,回顧起總結起人生哲理都不會大相徑庭,越來越覺得,在感性與理性,人性與物性,道德與法律等等一系列對立面中,生命的雷區到頭來只有那么幾個。
每段生命都是殊途同歸,但過程卻可以很獨一無二。現有的箴言道理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安全卻狹小的發展空間,那些條條框框就像籠子的一條條鐵絲,無可厚非,卻冷冰冰,硬邦邦。
蛻過一層皮之后
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