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寫了關于眼里有人的讀書筆記,得到那么多人的鼓勵和肯定,心里不禁有點小得意。今天無意中在電腦上整理自己的東西時,看到自己去年寫的讀書筆記,竟然還是關于吳非先生這本書的!不禁大吃一驚!雖然去年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寫的,更傾向于摘抄類型,絕大部分內容也不相同。
這件事給我好幾個地方的觸動。
一是,關于表演型人格。我想到韋老師在課上講到的一件事,說五年前去北京參加一個工作坊,一個人聲淚俱下講自己的故事,五年后,這個人依然聲淚俱下情感真摯地講自己的故事,只不過連臺詞都沒怎么變化。我突然想那個人每次講的時候應該都是真的,只是他應該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重復的事情。我今天看我自己這兩篇讀書筆記,突然察覺到其實我也有這樣的表演型人格成份。因為在去年的讀書筆記里,我寫道,"究竟是誰寫了這么精彩的文章,翻看了下作者,居然是吳非,也就是不跪著教書那篇文章的作者……"這幾句與今年寫的幾乎一模一樣,而我絲毫沒有印象,想想這有點可怕。也許,我也曾找同一個人去傾訴同一件事,局部的情節完全雷同,聽的人心中覺得好笑,而我自己毫不自知。
就像我今天聽自己課的錄音,那么多的"啊",口頭禪,我好像從來沒有覺得它們存在過。
又想到,祥林嫂,大概她也不是故意去講阿毛的故事,一遍遍地,讓聽的人幾乎都能背得出來。
這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心理機制會讓一個人產生這樣的行為表現呢?值得研究下!
不過,無論如何,今天這無意中的一次對比讓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覺察,這是個好事,因為覺察往往是改變的開始。
另一個地方,觸動到我的是,吳非先生的書,為什么同一本書我前后兩年來看,都一樣的覺得翻開了就停不下來呢?而不是別人的書呢?這給到我的啟示是,那些經典的、觸動你靈魂深處的東西,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是耐看的,如某些人,某些靈魂,時日久了,不但沒有厭倦,倒是愈看愈有味道。當然這前提是這書這人本身要有內涵。所以在想,我們怎么才能把自己修煉成如吳非的書這般的女人呢?讓人每次看了都覺得驚艷,都覺得如初戀一樣熱烈。
想到很久前好友推薦的一部影片,叫《第101次初戀》,好像是說一對戀人,女的出了車禍,失去了記憶,每次見到她的男友都不認得,每天都會說,嗨,你好,很高興認識你,而摯愛著她的那個男人,每天也都配合著她,說,我也很高興認識你,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
突然靈光閃現,表演型人格的人是不是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局部失憶?這可能并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他/她會一直保持著那新鮮的激情呢?而且還是天然的。
如此,歸納一下,若你想對一個人天天如初戀,方法有二,要么你真的失憶或者表演型人格(我稱為疑似失憶),則天天可以跟對方激情滿懷地講同一件事,當然聽的人若沒有失憶這功能,能不能跟你同步就很難說了;還有一個就是要么你提高你自身的內涵,每天都讓對方有新的可以挖掘,讓對方覺得日日新,時時新,娶了(嫁了)一個人像娶了(嫁了)很多人似的,無暇再去覬覦其他的美色,倒是一個長久而可靠的法子。
PS:今晚就寫到這里吧。兩篇有交叉的讀后感讓我啰嗦了這么多,挺佩服我自己的。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個人在20歲的時候,告訴自己30歲要出一本書,于是天天寫,有時哪怕一天寫一兩行也堅持下去,十年之后,這本書毫無懸念的出了。我倒是不奢望能出本書,但是,讀書和寫寫流水賬倒是我一直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堅持下來,十年為期,每日哪怕一行字。想看看十年以后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加油,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