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樹@水杉林】
2017.12.24
寬闊的柏油路邊,
有一段種植了高高瘦瘦的杉樹。
回娘家的路,常常經過,
一開始并沒有注意到。
人很多時候是靠選擇和注意力在活,
焦點在哪里,哪里便傾注了能量。
對于不感興趣的,可以熟視無睹。
這點在我身上尤為突出。
因為生活里關注的點不多,
所以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說好聽點是純粹,
另外一個層面是自私。
活出自我,有時火候把握不住,
難免會落入眾口中的自私。
直到圈里有人在水杉林里,
拍了美美的照片。
黃黃的樹干,一溜排開,
正是杉葉掉落之際,
地面鋪了一層層的枯黃。
人在其間,或倚靠,或席地。
衣服鮮亮,姿態舒展,表情陶然。
于是想著,哪一天要去看看。
那天,回娘家,又經過那片樹林。
車頭一轉,駛入,停車。
那種震撼的感覺又來了。
就像那年在東北,
途經亞雪公路的冰雪畫廊。
佇立在冰雪覆蓋的林中,
有一刻,是麻麻的震顫。
眼前,立于道路兩側的水杉,
筆直,齊整,綿延到深處。
那一刻,也是麻麻的震顫。
這是一條鄉間的小道,
偶有來車,間或一兩輛電動車。
駕駛電動車的男子看到我,
一個人,蹲下,仰起,拍拍拍。
駛出去一段路,還回過頭來看我。
正好將他,連駛去的車,攝入。
回看鏡頭,也有一騎絕塵,
沒入紅塵的蕭然肅穆的莊嚴。
抬頭,落日就在天邊。
一輪昏黃,罩住了內圈圓圓的明亮。
不遠處是幾戶農家,
隱約有裊裊的炊煙升起。
不知是覺得此時應該有炊煙,
還是真的有炊煙。
唐詩宋詞中國風的幾個片段,
終究是刻印在記憶深處,
無從抽離。
白墻,黑瓦,隱入樹林,
一條小河繞村而過,
夕陽的倒影在水中飄蕩。
這最后的,原始的鄉村剪影,
就在眼前,或許,也只存在鏡頭里。
那天,其實是有心事的。
一路行車,一路情緒翻攪。
在這條路上,
這條叫云杉路的路上,
這條漁歌路與攬月路交匯的路上,
一些情緒,有了去處。
那天,寫下:
也許~
我的眼里~有多明亮~
ta的眼里~就有多灰暗~
不是ta~看不到亮光~
而是ta~背負著我的迷茫~
一如這~
日月星辰~清白~
大地蒼穹~朗朗~
【看樹看山@瑯琊山】
2018.2.13
瑯琊山,來了至少有五六次。
因為愛上爬山,這次又去了。
愛爬山,除了愛上熱汗淋漓的感覺,
于我,還愛看滿山的樹,沿路的花和草。
之前愛春夏的山,
愛它們生機盎然的樣子。
后來愛秋天的山,斑斕輝煌,
如熟稔有味的女子,
讓人心甘情愿地迷失。
冬日的山,滿目蕭瑟。
除了松樹,竹子這些常綠樹種。
眼見之處是擋不住的灰撲撲,光禿禿。
一開始,是覺得索然無趣的。
最近的連續爬山,
已經沒有了拍拍拍的想法。
這次上山,選了一條之前從未走過的路。
除了我們倆,一路沒有遇見別人。
一條蜿蜒上山的路,
兩邊的樹木自然向路中間傾倒,
形成的拱形讓人歡喜。
最近天氣和暖,
之前的那場暴雪,正是雪化之時。
一路溪澗叮叮咚咚,
高低落差處,還有小瀑布可觀。
給這山色平添幾分姿色與俏皮。
因為只有兩人,
賞樹自然成了消遣。
山上遍野的樹,
以各種姿勢站立。
突然發現,
這樣的赤裸裸也是美的。
不知道它們經歷了什么,
每棵樹有每棵樹的姿態。
即便每棵樹都褪去了樹葉,
也仍是各有各的面貌。
各自屈曲優游,
在坡上,山坳間,亂石旁。
那年東北的樹給了我震撼,
除了有冰雪覆蓋,
高大身形也有很大的沖擊力。
南方的樹,多數纖長瘦削。
枝丫密密地伸向天空,
弧度和線條自成一片天地。
抬頭看它們,
似乎吱吱呀呀,
畫出了一曲曲清亮的歌。
因為已褪去了最后的衣物,
我這個植物小白,
僅能喊得出 樹 這個大名。
據說瑯琊榆,醉翁榆是珍稀樹種。
秋天時還可以辨葉識樹,
此時只能見牌認樹了。
途經幾棵大樹,上面掛了藤蔓,
相互都是枯黃萎縮面對。
無法辨識是否活著。
好在,立春已來。
好多樹木嫩芽已破。
生命新的輪回,
已經開始。
【看鳥@醉翁亭】
醉翁亭,至少去過三四次。
這次,有幾處小景還是第一次賞。
登上幾級臺階,有一處窄窄的青磚平臺。
正在搜尋周圍可以入鏡的景,
聽見鳥聲婉轉,幾只鳥停憩枝上。
這應該是常見的鳥類,
灰黑色的身體,拖著長長的,藍綠色的尾巴。
東張西望,顧盼間,帶著點小緊張。
這本是它的地盤,所以它自由飛翔。
又時時有人打擾,所以它不時驚飛。
拿著手機,放至最大,
鏡頭里的它們還是模糊不清。
稍微一動,便驚擾了它們。
眼看一只,兩只,三只,
停在那根枝丫,排列疏密有度。
瞬間,撲喇喇向前飛走一只,兩只。
有一只居然改變了方向,面朝我們而來。
嗖的一下,從我們的頭頂滑翔而過,
挨得那么近,似乎伸手可以握住。
轉眼,它在另一簇枝丫上悠然停駐。
第一次,離飛鳥如此近。
枝丫就在頭頂,山也在近處。
樹干擎起枝條,遍布山野。
蒼涼也繁華。
二賢堂斯人已逝。
醉翁東坡,云荒石老。
突然,想去親近他們,
是醉翁東坡,也是花鳥魚蟲。
圖片說明:
第一部分圖片攝于常州西太湖云杉路。
最后一張攝于滁州城西水庫,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所在地。
第二三部分圖片攝于秋冬瑯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