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豫南的一個小山村斷斷續續居住了近一年,也到了周圍許多的村落,這些村莊給了我極其痛苦的印象,禮崩樂壞,農事荒蕪,民生凋敝,人口稀疏,無序生長,破敗不堪…
這些老幼相守的村落,守著日出日落生活的人們,談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輩無可奈何地守著自己的故土。小的一輩,也不過是暫居于此罷了。外出的人希望回家養老是少數,一大部分,已經連回家養老的念頭都沒有了,利用幾代人的積蓄,在縣城買套住房。
大部分村子,除去進城打工和搬到縣城居住的,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紀和身體狀況不合適在外打工的人。我身邊的一個自然村落,戶藉登記人口在600人左右,常住人口卻不足100人,村子里35歲以上的光棍就有17人。人到那里了呢?兩大流向,一是進城打工,二是移居,多為市縣。
村子里房子大都破舊不堪,都是幾十年前蓋的,兩三年之內蓋新房的很少。村民大多用木柴燒地鍋做飯,多數人家也有液化氣瓶,但多為備用,之所以不用,一是價格貴,每瓶氣100元承受不起。二是換氣站太遠不方便,液化汽站離此地有10公里。交通問題,村里人出行基本都用電動摩托車。文化程度偏低,附近的幾個村子里的農民文盲半文盲較多,小學畢業生很少,初中畢業生更少。這里的村里沒有無線網絡,但村村都通上了電,也修了路。空巢村子越來越多,很村子都只剩下幾個人了,我見了一個村只有兩戶人家三個人。一戶丈夫在外打工,50多歲的老伴在家,另一戶是一雙60多歲的老倆口,子女均在外打工。
現在的農村,修路修橋,無人牽頭。貧弱鄉鄰,無人過問。水利興修,無人去管。鄰里糾紛,無人幫其出面解決。紅白喜事,無人幫著操持。很多公益活動都變成了金錢交易,失去了親情、鄉情,也就失去了向心力。
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一個村子只有幾個人很普遍,使農村沒有了生機和發展的希望,村莊的破敗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鄉村青壯年流失,農業生產者缺失,土地和房屋閑置,經濟發展乏力,基層自治虛置,鄉土文化流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匱乏,留守群體壓力過大,生態環境惡化,治安隱患增多等等,形成了鄉村的“空心化”。
用“破敗”和“凋敝”是不能準確描述中國很多農村的現狀的,因為那里不僅僅是貧窮,“淪陷”這個詞更到位一些,它包含有“淪喪”、“塌陷”之義,更有被攻克被征服的內涵。貧窮不可怕,勤勞肯干是可以由貧轉富的,可怕的是人心壞了,再想革除弊習重興教化卻難之又難。
大多數農民的出路只有一條:逃離。帶著貧困、嫌棄逃離農村,留下大量荒蕪的土地,帶著貧瘠與愚昧的印記流入城市,很多農村人口在城市中繼續著他們的命運。這樣的狀態持續下去,整個社會都不能承受這個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