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在外定居的打工者,人到中年,對于過年內心不免有些“慌張”,有著不一樣的心境,
無法言明,處在社會生活中難免會被一些世俗的想法左右著:或是普通平凡,“無顏見江東父老”或是未達衣錦還鄉或是忙于奔波生活無暇…多重摻雜著,有些五味乏陳。雖如此,每當在特定時刻像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里,仍然不由地想起在家鄉的那些日子:
家鄉地處淮河下游,五十年代家鄉人為了“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造福淮河流經區域百姓免受洪澇,興修水利,開鑿了蘇北灌溉總渠,疏引上游淮水入海……
?許多年前,渠兩岸從上游到縣城東坎好像都沒有橋,每次去對岸的外婆家都要渡船兩次,那時渡船還沒機動化,是人力搖擼,當路人走上船的時候,因船小、不平穩的緣故,渡船有些搖搖晃晃的,掀起渠水陣陣漣漪,遠眺岸邊蘆葦、房屋、樹木倒映在清澈的渠水中甚是好看…
?早些年擺渡的都是老人,戴著斗篷,坐在船頭,手拿煙袋,怡然自得~~等人來得差不多了,起身拔錨,嫻熟的拿起竹竿撐開渡船,
平穩、讓你絲毫不覺船在搖晃…
有時,
雖然天空飄起小雨,為了渠兩岸趕路人的便利,擺渡人還會堅守:“春風細雨不須歸”
~~~
有時,
雨來的急奔騰而瀉,或因來不及泊好渡船或因忘記纜繩固定,船隨意漂流灌溉渠中…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副景象怕是現在的我們再不會找到了…
有些想念渠兩岸沒有橋的日子了~~或因生活節奏的緩慢、悠閑讓人懷念~~
五十年代內戰剛剛結束,國家百廢待興,軍隊就地屯墾支持地方建設,興建淮海農場…
或正因如此,進駐了一些縣城才有的市政單位、工廠、商場,從而顯得熱鬧非凡,相比同鄉其它的村莊,先進、街市繁忙,讓與之比鄰的家鄉村莊融入進來…
可是最近十幾年,城鎮化的發展,交通的便利,淮海入海道的建設,灌溉渠兩岸曾經的沙場,碼頭,吊車,逐河而居的村莊遷徙不復存在,記憶中的這些場景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磨滅,
加上農耕作業方式的改變,許多人外出謀生,讓很多兒時的玩伴、同村同學無緣相見,有些甚至杳無音訊,
多少年以后或許再想不起來少年時代點點滴滴…
每當回家路過這些熟悉的地方,盡管未遇故人有些失落,但心中還是油然而生一幕幕歡快的場景,與其說是懷念過去的少年時代,
不如說想念青春的自我,找回年輕真實的我們,是那個美麗的,帥氣的,恬靜的,還未曾受市井或世俗侵染的我們。
如果可以,放下雜念,常回家看看,與鄉親、同學、玩伴話話家常,分享快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