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一生跌宕坎坷,不乏傳奇的故事,而最讓我驚奇的是那一個在別人背上練字的少年,在黑夜中,在戲臺前,在1960年。
? ? ? ? ? ? ? ? ? ? ? ? ? ? ? ? ? ? ——致敬在無比艱辛的年代里堅持讀書夢想的老父親
01
四十年代作為一個社會動亂不堪的時期,父親降生在閩南一個大家庭,排行第二,成為家中不被重視的孩子,連名字都是上學后老師給取的。
在父親長到十來歲的時候,農村合作社開始在各個村莊熱火朝天地進行,這種勞作方式的實施作為文革的前奏,也把學堂中的孩子押到了田里,接受勞作教育,鋤地耕地播種施肥挑水拔草,父親也在其列。
盡管父親沒有背井離鄉,但不能上學讀書的日子顯得無趣又無奈。
父親常常思念背起書包捧讀書本的日子,于是經常熬著煤油燈寫日記,傾訴內心的苦悶。
一個明麗午后,我從父親的一推舊書中找到了一本日記,記錄了父親一年的心情和足跡,時間就停留在1960。
我在老屋的后院中翻閱它,時間鑲在每一個頁面上的暗黃色調,都訴說著時代的久遠,隔了半個世紀的光陰洶涌地闖到我的眼前。
02
那個年代“百無一用是書生”,偏偏少年的父親特別瘦小,正是文文弱弱的書生相,在地里干起活來慢條斯理、一板一眼仔細。
白天父親與家人在田地里干活,有時送飯,有時鋤草,有時施肥,一切農活都得干。
晚上回到家,吃飯洗刷完,父親便坐到煤油燈下看書習字,他那龍飛鳳舞剛健有力的字跡大約就在那一夜夜的煤油燈下練就的。
盡管能看的書微乎其微,可以練習的本子少之甚少,但父親依然為此感到快樂和期待。
這樣的生活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某一天。
父親從同學那兒得知隔壁村開辦學堂的消息。
父親跑到爺爺奶奶面前,興奮得手舞足蹈語無倫次,好不容易才把這事說清。
那對讀書的渴望和希翼在爺爺奶奶伯父眼中一覽無遺,經過幾番爭辯討論,爺爺奶奶最終同意父親再上學的請求。
從此,每天清晨天微微亮,父親就背起他破舊的書包(一塊破布縫了兩條背帶)出門,和他同學歡喜地踏著青草香朝學堂進發。
一路崎嶇難行。兩個村莊之間,有兩座幾十米高的山丘,沿著山腳走彎路要花一個鐘,越過山丘走山路能節省一半時間。因為學堂開課早,他們不得不登上山丘,爭取在上課前趕到學堂。
父親每天不厭其煩地上山、下山。下了山,再步行幾百米,遇上好天氣勉強可以跌跌撞撞地走,一旦撞見下雨天,常常提著褲管走得歪歪斜斜不成人樣,沾上累累的泥土,濺起一朵朵水花。
但,即使跋山涉水路途難行,父親每天必定準時到達學堂上課。
當然父親也還要到田里勞作,也要分擔家務活,但父親總在爺爺奶奶的默許下偷偷逃走,去上課。
在學堂、家和田地之間,父親過得游刃有余,充實而滿足,對他來說,生活里又多了書本的陪伴,何其幸哉。在掄起鋤頭放下水擔之間,我想父親一定在美美地笑著。
03
常言:快樂的時光容易過。
逃班上學的日子戛然而止!
村政策的改革,學堂關閉了,父親也被迫退了學,從此不再踏進學堂半步。
父親又回到太陽地下,臉朝黃土背朝天地整日勞作,鋤地耕地播種施肥挑水拔草,日復一日。
后來,父親的紙寫完了、筆壞了,家里的煤油燈越來越暗。
再后來,燈芯和煤油緊缺了,夜也更幽深了。
左鄰右舍搬出長板凳短木凳坐到家門口來拉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誰家的女兒嫁新郎,誰家的媳婦賢惠女。進過城的人帶來城里的新鮮熱鬧事,沒進城的聽得津津有味、余音繞梁再三回味。
從飯后談到睡前,夜的前半曲在這些談資中抑揚頓挫地撥動,當屋內的鐘聲敲完第九聲,大家就都散了。
循著來時的路回到自己的窩,關上門拉上窗,蓋上被子,回想下剛剛聽到的有趣的事兒,思忖下明天要干的活,然后瞇上眼呼呼睡去。
父親坐在人群中間卻是極少說話的,偶爾為某個笑話也哈哈笑上一陣,卻始終沒有他挑起的話題和加入的份,偶爾在別人詢問的當兒才聽見他木訥的回答,簡短而輕聲細語。
大約父親更喜歡煤油燈下的靜靜書寫吧?
04
夏日的一天,潮劇團下鄉巡演,來到村里,父親高興地早早等在臺前。
那個年代沒有電影院沒有電腦,連電視機都還沒出現,每個村莊里只有一些竹子搭就的戲棚子,棚子里穿著戲服唱著古老對白的戲子和反復詠唱的戲曲,這是勞作一天的的莊稼人愜意的休閑科目。
咿咿呀呀的腔調,把一句只有四個字的話拉成十來米長的線,拉長再拉長,不斷延伸,每個字就像線上的一個結,拖沓又曼妙。
古箏鑼鼓的雄渾,羌笛揚琴的悠揚,二弦三弦二胡的哀怨,主人忘歸客不發的琵琶聲……時緩時急,時而淡如小橋流水樹梢鳴啾啾,時而洪如驚濤拍岸風起云涌。
奸臣壞相、忠良之后、聰慧嫻妃、昏庸帝王、不孝子孫……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大團圓,每一個劇目都在彰顯邪不能勝正的道理。
父親守在臺前看了一夜,從頭到尾,一個細節也沒落下。
第二天潮劇團轉到了附近的村莊,而父親也從此迷上了潮劇,只要在隔壁村莊上演,無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他必定從頭至尾捧場到底。
看潮劇倒沒什么稀奇,稀奇的是父親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而這也成為他此后生活的笑談。
05
坐在父親前面的人偶爾回頭看父親,幸好是慈眉善目的老者。父親安心又放心地繼續他手指間的活:在老人的背上練字!
老人家的背是寫不完的紙張,父親的手指是寫不壞的筆!
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比比劃劃的親密接觸,就像枝枝葉葉在老人背上的撓癢癢,兩人心照不宣、樂此不彼。
沒有紙筆,沒有書本,父親又把熟記于心的字句徒手寫在疏松的沙土上,抑或沾上水寫在干燥的桌子木板上,只要他停下手中的農活家務活閑暇下來的時候。
這是父親終身難忘的軼事,這也成為父親難以更改的習慣一生相隨!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當父親靜坐下來時,手指總會不自覺地比劃,或者在桌上或者在大腿上,然而比劃的是什么,父親卻并不知道。
母親因此常常責備他坐姿不夠莊重沉穩,偶爾還會忍無可忍地把他的手按在椅子扶手上,或者握在手心。
06
認真算起父親的學歷,連小學畢業都夠不上,父親卻閱讀了許多書籍,并且寫下一部家族的族譜。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許多個夜里父親都是埋首紙堆,手中的鋼筆寫寫停停,桌上的書拿起又放下,日光燈下的他和1960年那個在煤油燈下快樂書寫的男孩一樣認真。
在旭日東升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在我和哥哥修葺過的后院里,花花草草中間,也常看到父親手持書本坐在太師椅上的背影。
我和哥哥書柜中的書父親也閱讀了十之八九,就連我的教科書,父親也不放過。不管是我看不懂的《資治通鑒》,還是《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還是各種文學讀本(因我高中主修歷史,大學主修文學)。
如今即使已入古稀之年,因眼疾手術影響而只剩一只眼睛能模糊看見,佩戴著墨鏡的父親,仍喜好一個人時不時翻翻書,看看經文(即使我們阻止和勸慰)。
當年我和哥哥的大學錄取通知書輾轉到父親手中時,他欣喜的神態我仍記憶猶新,那驕傲的神情仿佛是他自己將遠赴他鄉上學去一般。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呀。
但,父親終究是退到了幕后,他讀書的夢想也只能讓我們這一輩人來實現。
在基因上,我們繼承了父親渴慕知識的秉性,而又比父親幸運,能夠生活在自由獲取知識的時代,能夠進入夢想中的學府深造。
我和哥哥成為家族中唯一讀到大學的孩子,曾被投來許多羨慕的眼光,然而我們只是去完成父親祈望實現而未能實現的夢想,僅此而已!
漫長的幾十年過去了,父親已然活成了百科全書,讀書看報看新聞,信手拈來的都是我不知道的事件故事、科普常識,即使他依舊固執倔強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