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2016)

從修水到百丈,從高速轉省道,又經歷從洞山去黃檗一樣滿是坑洞的道路,某甲心理陰影又加重,這樣的路十幾公里,速度慢不說,老是擔心輪胎受損,到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就麻煩了,這路并不是在平地上,而是一直在盤山而上。

盤山而上的時候,轉彎特別多,轉彎處對面來車,躲避不及,沖進右邊的草叢中,一身冷汗。到達和坑洞路相接的水泥路面時,總算松了一口氣。

到百丈時,可謂車馬駢闐,車輛幾乎停滿山門外。叫賣小吃土產和香火的小販很多,游客喧囂。從山門進去,看不到天王殿,山門和天王殿之間,林木蔥蘢,似乎有一個天然公園的存在。走出這個公園,上橋,橋下放生池,過橋及大廣場,就是天王殿。整個場地開闊,塑像巨大,氣魄宏偉。

11年某甲來的時候,是晚上,從南昌過來,坐從奉新到銅鼓的車,當時殿宇已經修建起來,新的齋堂和部分客房啟用,但是早課禪堂都在老廟。老廟現在已經完全封閉起來,不知道有什么新的規劃沒有。

某甲看到了自己曾經住過的屋子,和那輛頓雄法師坐的吉普。某甲對新百丈印象不深,何況當時綠化并沒有裝扮起來,第二天早飯過后,知客告訴某甲,頓雄法師要坐吉普外出,你正好可以蹭座返回,因為返回南昌的車,一天只有兩趟。

為了同行,某甲匆匆看了一下新百丈的殿宇,就隨頓雄法師離開了,過甘坊鎮,到了上富鎮,某甲辭別頓雄法師,就去了洞山。


重游后山的野狐巖和“百丈清規”柳公權手書。已經有人發心將后山的臺階路修好,所以很好走。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究竟差別在何處?何以不落因果,就轉為500世狐貍身?何以有野狐禪一說?

根據此處景點的介紹欄,學道流入邪僻,沒有悟而妄稱悟道稱之為野狐禪。某甲不大明白,這種理解和這個公案有何關聯。老人當然并沒有悟道,但老人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某甲看來,并沒有什么問題。猶言富人一般不會吃泡面這些垃圾食品,悟道的人不會受因果規律的束縛。

但老人還是不透徹,他可能不知道大修行人不落因果正是因為大修行人順應了因果,對因果清清楚楚。不昧,就是不昏昧,不掩藏,看因果毫厘不爽。所謂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何以畏因?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因為看到了這點,菩薩可以不讓這個因產生,因而也就沒有相應的果,這樣貌似就超越了因果。

所以老人大概知道大修行人脫離輪回,很牛,怎會受因果規律的束縛呢?卻不知,大修行人是通過看清因果,順應因果,而不受因果規律的束縛的。百丈點出這一點時,老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脫去狐貍身,從而引發百丈后山收尸,以僧人之禮葬之。

有點不透徹的老人,總是有點狐疑的,他沒有真正明白大修行人在因果方面的超越是怎么回事,轉為狐貍身,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未悟道而妄言悟道,即有轉生為狐貍之報,所悟即為野狐禪,貌似說得不準確,宗教訓誡氣息很濃。

野狐禪應是不透徹的禪。

正中午的時候,某甲又混進齋堂吃了午飯,隨后,看到后院的塔院,那是老住持本煥長老的舍利塔,某甲估計對稱的右方,是百丈的塔院,同行的小明說我們從那邊過來,應該不是,某甲也沒糾結就離開了。

回來后還是狐疑,應當有百丈塔院的,搜索果然是有的。但是不是就在本煥塔院對稱的右邊,還真不能確定。某甲不是愛好考古,而是覺得有百丈的塔院在,新寺就有了靈魂似的,而且有種東西從唐代到現在一直沒有中斷。

從百丈出來,大雨滂沱,所幸再也沒有滿是坑洞的路,一直平坦,一路向東,直達灣里。算起來,江西境內幾乎所有大的禪宗祖庭,已經實地去過,但還有稍有遺憾,有的地方因為時間原因,未及細看,而那正是下一次再訪的緣起。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并隨眾散去。有一日卻站著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結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師云:“汝但問。”

老人便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師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辭師云:“我已免脫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師依亡僧禮燒送。”

次日百丈禪師令眾僧到后山找亡僧,眾人不解,師帶眾人在山后大盤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貍。齋后按送亡僧禮火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