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書《學習之道》前言說這本書適合數理恐懼者和數學狂熱者。前兩章介紹大腦的思維模式有兩種: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在專注模式下,我們比較容易學習一些有一定基礎和練習的知識,因為此時的腦部活動能夠按照之前熟悉的路徑行走,感覺輕松容易就達到深度;缺點是有可能南轅北轍,在熟悉路徑中行走,就很難發現其他的活動路徑。在發散模式下,我們的腦部活動就像玩彈珠,溜到哪就是哪,是廣泛散漫的,比較適合接觸新鮮事物,發現新的方法,比如譜曲子,想點子等。缺點是不受控制,沒有調理。因此,我們應該先用發散模式卻發現新鮮事物,有一定了解后,再用專注模式去學習,這樣就能事半功倍。可是,這兩種模式怎么切換呢,就是書中下一步要講的內容。
今日閱讀《學習之道》第二章
解決棘手問題的方法,先要借助于專注模式調動全部注意力。當苦思冥想沒有結果時,可以切換到發散模式。
激活發散模式的方法有這些:
運動法:慢跑,散步,游泳,踢球,跳舞
安靜法:開車或坐車兜風,涂鴉,泡澡或淋浴,聽純音樂,冥想過禱告,睡覺
同時,還有一些平常被我們用來稍微休息一下的方式,它們其實更可能反而把你拖入更專注的狀態耗費你的精力,比如這些:
打游戲,上網,和朋友聊天,主動幫別人處理一件小事兒,閱讀休閑讀物,看電影電視劇。
這些我都有深刻體驗,比如吃完飯了好想碼字,坐在電腦前的那一刻思維非常活躍,電腦打開看看消息之類的準備休息一下在開始寫,而事實是等開始寫的時候就已經很疲憊了,原來是因為本來是想休息打開發散模式的,結果一不小心就打開了專注模式,任何事情的專注模式都會耗費你的精力。
終于明白了,以后想的同時就開始做,才會保證精力的不浪費,從而避免拖延。
今日閱讀《學習之道》第四章“組塊構建和避免能力錯覺”。
我們學習新的知識或者概念時,首先進入腦海的是零散的點,大腦有四個活動區,這些點分布在各個角落,用來回無規律的線纏繞著,所以會讓我們感覺每個點都好像懂了,可是實際運用起來卻像一團亂麻,別人一點撥,馬上就懂,不點就不懂。這是因為大腦的組塊能力沒有開發,沒有把知識點打包組塊。構建組塊有三步:
1.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信息上。
2.理解這個基本概念。
3.獲取背景信息。
當組塊構建成功以后,即使有些零碎知識點不清晰,也不會影響大局。
另外,我們在學習時常會產生能力錯覺,什么意思呢?我上學那會兒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做題目的時候看著答案我都懂,每一步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這樣做,我覺得這類題型我完全明白了,可是不看答案,我自己做又不會做了。當老師以后,講課時學生都聽懂了,問他問題都能準確回答,可是讓他自己做練習又不會做了,這就是能力錯覺。因為在聽的時候或者看答案的時候,你以為你掌握了其實只是小和尚念經罷了,就像我們復習總喜歡看書或者筆記一樣,都是能力錯覺下低效率的學習方式,看很多遍感覺很熟悉了到了考場就不會寫了,要解決這種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在學習中進行回想,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不是重復閱讀被動獲取知識。
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下一次重讀開始前的間隔時間的回想。當然間隔時間不能太久,否則你什么都想不起來了
day 13 星月 閱讀打卡
今日閱讀《學習之道》第五章和第六章“預防拖延和小惡魔無處不在”。
預防拖延最重要的是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拖延本身就是壞習慣作祟。它在開始只是一些小惡習,開始拖延只是因為大腦遇到不喜歡的事就自動逃避,逃到開心的事那里去了。這樣容易欺騙自己不做這事很開心,其實這開心只是短暫的。慢慢的就陷入了拖延的陷阱,拖延會成癮,然后變成了習慣。
而習慣就是大腦進入預設好的小惡魔狀態(出竅狀態)。拖延是壞習慣,可是也有好習慣。習慣可以幫我們節省力氣,為我們的大腦騰出空間進行別的活動。當我們在做出習慣性動作的時候,不用集中注意力思考,這就節省了力氣。
習慣分為四個部分:
1.信號 識別出讓你進入出竅和拖延狀態的導火索。一條消息,有人路過等等,被打斷以后要至少10分鐘才能重新回到專注狀態中。拖延問題就出在它是一種不假思索的習慣,我們往往在無意間就開始了拖延。我們要養成新信號,比如關閉通訊設備,采用番茄工作法。
2.反應程序 每次得到信號,大腦都想自動進入這個反應程序,所以必須主動注意去改變舊習慣。當信號出現的時候無視它比抵制它容易多了。我認為還可以做好準備工作,讓這些無謂的信號不出現。
3.獎勵機制 可以是自己內心的小勝利,也可以是一段時間完成之后的物質獎勵,或者設定時間。
4.信念 改變拖延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可以發展一個新朋友圈,就像我們21天陪伴成長營。
還可以采用“心理對照法”:拿自己想要的未來狀態和當下平庸糟糕的狀態做對比。
有一點我覺得最有效的是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前面說拖延其實是大腦對痛苦的逃避,很多時候過程并不痛苦,而是我們想象起來要養成這個任務的結果很痛苦。可以把專注力放在過程上,就會忘記完成任務的痛苦。我目前而言拖延的是對上一本書的手寫整理和工作上期末資料的整理,每當我想起來的時候感覺好多,就想說還有好久,還不急,以后有整塊時間時再整理,就一直拖。可是這兩個我都開始做了一部分,其實做的過程并不痛苦,反而很有成就感,就知道其實是自己在嚇唬自己,因此,關注過程,還應該有一點點壓力,即刻開始行動吧。
day? 13? 星月? 閱讀打卡
今日閱讀《學習之道》第五章和第六章“預防拖延和小惡魔無處不在”。
預防拖延最重要的是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拖延本身就是壞習慣作祟。它在開始只是一些小惡習,開始拖延只是因為大腦遇到不喜歡的事就自動逃避,逃到開心的事那里去了。這樣容易欺騙自己不做這事很開心,其實這開心只是短暫的。慢慢的就陷入了拖延的陷阱,拖延會成癮,然后變成了習慣。
而習慣就是大腦進入預設好的小惡魔狀態(出竅狀態)。拖延是壞習慣,可是也有好習慣。習慣可以幫我們節省力氣,為我們的大腦騰出空間進行別的活動。當我們在做出習慣性動作的時候,不用集中注意力思考,這就節省了力氣。
習慣分為四個部分:
1.信號? 識別出讓你進入出竅和拖延狀態的導火索。一條消息,有人路過等等,被打斷以后要至少10分鐘才能重新回到專注狀態中。拖延問題就出在它是一種不假思索的習慣,我們往往在無意間就開始了拖延。我們要養成新信號,比如關閉通訊設備,采用番茄工作法。
2.反應程序? 每次得到信號,大腦都想自動進入這個反應程序,所以必須主動注意去改變舊習慣。當信號出現的時候無視它比抵制它容易多了。我認為還可以做好準備工作,讓這些無謂的信號不出現。
3.獎勵機制? 可以是自己內心的小勝利,也可以是一段時間完成之后的物質獎勵,或者設定時間。
4.信念? 改變拖延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可以發展一個新朋友圈,就像我們21天陪伴成長營。
還可以采用“心理對照法”:拿自己想要的未來狀態和當下平庸糟糕的狀態做對比。
有一點我覺得最有效的是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前面說拖延其實是大腦對痛苦的逃避,很多時候過程并不痛苦,而是我們想象起來要養成這個任務的結果很痛苦。可以把專注力放在過程上,就會忘記完成任務的痛苦。我目前而言拖延的是對上一本書的手寫整理和工作上期末資料的整理,每當我想起來的時候感覺好多,就想說還有好久,還不急,以后有整塊時間時再整理,就一直拖。可是這兩個我都開始做了一部分,其實做的過程并不痛苦,反而很有成就感,就知道其實是自己在嚇唬自己,因此,關注過程,還應該有一點點壓力,即刻開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