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到這個月25號,來大北京整整十一年。
之前,我在西安,四年。
上學時候不覺受到什么影響,嘴笨,到現在也沒學會幾句方言更別說秦腔,從東北到西北,酒量也完全沒有見長。酒、周報和ppt,至今三大愁。
等到離開西安,在大北京混了十一年,仍然有時會把北冰洋錯叫成“冰峰”,總把去西安說成“回西安”,才知道,西安有毒,不在腠理,不在肌膚,在更深,湯熨和針石,不及。
北京十一年,從小記者到小編輯到老編輯到手下有了編輯。一路看著,聽著,想著,對比著,衣食住行,人情冷暖,林林總總。
有朋友,數量不多,一個個出了國,離了京,又一個個學成歸來,或在他鄉滋潤著。而我,想著,能跟所有投緣的人,都聚,都見,少喝點酒,吃火鍋,吃什么都行。
終于,大學社團又聚了,從88級到12級,年齡差有北京房價那么遠,不管,桌子兩張,屋子一間,酒若干,不數了,干!
有的時候,我們喝酒只是想“見人”。正如見人見多了想看海,看海看久了想見人,細細數數共同的記憶,老梗也值得浮一雪碧。
有聚會的日子很充實,白天干活著實發力。畢竟天天裝前輩,掏的空空如也,終有機會回爐喊個師兄師姐,終有機會調笑師弟師妹,不用周全禮數,不怕失了穩重,很是開心。
十一年:
習慣了華華還是愛笑,盡管十有八九都沒啥笑點
習慣了小皮的萬年老梗,還有就算到了臘月也跟盛夏一樣,愛折騰和熱心腸
習慣了小康和小馬,同氣連質,乍一看一樣,仔細一看,只有襯衫是否扎進腰帶的區別
習慣了有話就直說,不整套路
習慣了看大家喝酒,頭疼自己的酒量
習慣了有人,不在場
……
十一年的后幾年,不太一樣。有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從遠方從不熟悉來,前面帶著閃著橙光的前綴,【傳說的】或者【史詩的】。坐下,扔了百度百科的詞條,斂了光,換上統一屬性——學通人,露出沒六、賣萌、逗比的一面——已久不見在人前顯,高興。
北京大,聚會不易。來時,越過人山人海,十五站地鐵,十八個紅綠燈,以及找車位繞樓兩周,誤入出租車道再倒出去……去時,二十公里起步,向北上地、向南大興、還有向東向東再向東的燕郊……但跟一屋子歡樂比起來,超值,充電五分鐘,快樂兩個半小時。如果把生命中相同的事情歸納起來,一次做個夠,你可能會一覺睡上 30 年,連續 3 年一直吃東西,藝術片導演 Temujin Doran 把《生命清單:關于來世的 40 種景象》拍攝成一部短片。看 6 個月的電視廣告,經歷長達 27 小時的疼痛,然后還有 14 分鐘去感受純粹的快樂。今晚歡樂,有150分鐘,賺到了。
我們在北京好好的,散在各地的小伙伴,多在群里聊聊,各地家常里短,捎帶手的,能見就別嫌遠,見見。
這次,少了你。
下次,也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