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任何形式不通知作者本人的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xunanqian@gmail.com
0. 在從事了咨詢業有段時間之后,發現對于商業的理解更深了。也更加有了自己的觀點。這是我在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和所能提供價值的角度看到想到的,純屬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商業或除自我以外的個人。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討論和思想的碰撞。
1. 商業是有生命的,當他被成立,他的長處,短處,欲望,和痛苦就已經成立。他具有了個性和相應的宿命。
商業設計師管這個叫做『商業模式』,或者在實際的市場中,商業的本質遠遠不止『模式』這么簡單。 每一次對自我的顛覆,猶如壯士斷腕,或者自檢。想想我們上一次面對體檢報告時候的心情,不難理解商業領袖在面臨『病癥』的兩難。
2. 轉型:『不轉慢慢死,轉了現在就死。』
這句話我在不同的商業決策者身上都聽到過。甚至我從事的公司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局。很多人會被各種前車之鑒嚇到。『XXX試了電商,還在虧損。』『XXX做了智能互聯,到現在也是雞肋。』『XXX被淘寶商家(小米)擠的不行了』『XXX能賺錢都是因為人口紅利,現在老外怎么可能讓你賺那么多,何況人工一天比一天貴。』。
于是大家都覺得,前有狼后有虎,橫豎是個死,不如在死之前多賺點錢,能活多一天算一天。因為怎么轉才能活的好,大家都沒底。互相看,就好像小馬過河,不親自試水,誰都不知道深淺。
3. Good enough, is never going to be enough. (還成,就是將來會掛掉。) 這個可能跟大部分的初創企業,或者互聯網行業的概念相背。只是這里的Good,不是指產品的好,而是對于商業的認識。
一個非常個人的案例,有一個關系特好的朋友,開了一家跟煤化工有關的公司。在前幾年經濟形式和市場需求好的時候,一本萬利。在這個時候,他覺得其實我現在的企業規模挺好,員工只要不傻不聾,節省成本就好,更多的投入在目前也未必會帶來更多的收益。養個企業,賺點錢,小康了。經濟危機,社會整體工業環境的轉型,讓鋼材的價格從100塊跌到1塊。那些生產出來的鋼材,放在光禿禿的土地上,放一天,虧一天。
他后面跟我講,早知道當時市場好的時候,就應該提高產能,發展附加值高的產品,現在在考慮,已經是火燒眉毛了。
做企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在還過的去,基本上等于明天就會沒有位置,太被動了。
而關鍵的心態,在我看來反而不是居安思危的惶恐,更像是:『哪怕不賺錢,我也要做這件事』的決心。任何人都希望在睡覺的時候能夠不擔憂。能讓我們充滿遠見的,永遠是做事情的決心,而不是被利潤和后來者的追趕。
這個大家看淘寶和小米就知道。覺得事情對了,就做了。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商業的背后,往往是對本能認識的最終回歸,而不是各種的理論。
Planning without instinct, is bullshit. 不基于直覺的商業策劃,就TM是鬼扯。
And business always return to common sense. 商業決策,往往就是常識和商業環境的結合。
補充一點,作為商業決策人,感覺不對,不要做;感覺不確定,可以試試;感覺方向對,沒什么把握的,請堅持,請適時調整,請盡全力做到『沒錢拿我也想把它做成』的這個事業。不要問我為什么,這是common sense.我想您也知道,這些年經歷的摸爬滾打,練出來的不是技巧,是本能。因為最后歸結到的,不是這個企業能不能賺錢,而是您,作為企業的決策者,生存和生活的意義。
4.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
于是大家都不明所以的往『風口』擠了過去。。。
尼瑪再大的風吹起來一頭豬還可以,你給他10卡車的豬它吹得起來嗎?!如果小米不是有制造和內部組織架構的先進性門檻的話,真的在手機市場上就只有它一個人可以饑餓營銷嗎?
我們先看看小米的邏輯:
做手機
-要賺錢,所以要做給中國大部分人的手機
-性價比
-性價比(A) = 攢機
- 攢機 = 發燒友
- 發燒友 = 反饋 + 修改+情感上喜歡被聆聽和重視;= 粉絲營銷,快速迭代
- 性價比 (B) = 物美價廉
- 物美價廉= 用蘋果的模具 + 各種重視設計 + 網絡直銷而不是走經銷商,線下渠道
其實雷軍說『站在風口』的時候,大家真的覺得他站在風口了嗎?如果是那么大一個風口,怎么就只有小米在短短四年內成長為市值百億的公司呢?
沖浪,是需要有技巧的,浪只對準備好的選手有意義。(至于怎么準備的,請看雷總和他團隊的簡歷)
5.?『我看那些初創公司,10個里面活一個不錯了』『是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就能拿風頭的錢,只是后面死的都一片一片的。』一點兒都沒錯。在這短短的兩年內,聽到太多的『我認為消費者需要。。。于是我做了。。。』我都聽膩了。
如果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也不必沾沾自喜。
因為那些被假設出來的用戶需求,沒有經過驗證,就被我們可愛的初創企業家做出來了。于是突然身邊有幾個朋友,逢人就問:我做這個給你好嗎?這樣做好嗎?我這個頁面到那個頁面,我這個服務這么貼心,好嗎?
親愛的,如果設身處地到對方的立場,你,會說『不好』嗎?
于是大家興沖沖的投入到全民創業的汪洋大海中去。
其實我沒什么反對意見,反正投資人有錢,不花白不花。
不過我可惜的,是社會資源的浪費。有著最好時光,最好能力的年輕人,一耗就是幾年,最后反而可能被挫折感擊敗。
很多事情在開始之前就可以測水溫,『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的小平真的是很厲害。
在開始的時候,我們的決策者們可不可以放下自己的『已有設定』,從假設自己從事的行業和提供的價值開始,從根本開始,看到我們對于這個社會應該提供的價值?如果沒有價值,我們是否有決心轉型或者改變?我們是否有這種能力,從創造價值的本身,看到商業應該成長為的樣子?
I just want to get the real shit done. 我只是想,哪怕做那么有一點點意義的東西,我們的人生也就值了。
Real shit, 背后是真實的市場需求,困境,系統的不足,用戶花了許久去適應和忘卻的痛苦。而這需要太多的隨機應變,需要放下身段,放下預測和已有的角度,從最客觀的事實來看待和聆聽。許多時候,從『我們是否有存在的意義』『為什么是我來做』開始。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情是無意義的。雖然人類整體的行為都只有自我滿足,從廣義來說并無意義,但是商業本身被設定為人和人之間的互惠互利。如果商業本身對于另一人類群體無意義,至少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里無獨特意義,那我并不認為它有存在的必要。
我不知道有多少企業家有這樣的立足點,至少我看到的成功的例子,他們都有這樣的立足點。
6. 有些公司,該死的,就讓他死掉好了。-我說的。
咨詢業有時候就像婊子,你很難選擇自己的客人。好一點的,門檻高一點,重金難求一笑,不過本質上并無區別。
但是從我自己小小的內心,我還是希望,把我有限的人生,投入到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去。
『有些公司活著,他已經死了』是我的好友說的一句話。進入職場,才明白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都有自己安家立命的期待。長了很大的公司,就像是灌木,一層層的樹皮,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有一些決定,不是因為提供市場價值的需要,而是為了系統中一部分人,一部分的過去,能夠繼續活下去。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真的不介意,讓這個商業死掉。不然,所謂的淘汰是在淘汰什么呢,不僅是不對,而是不夠好,不夠快,不夠準,不夠有自省和改變的能力。
7.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