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記恩,是雞湯文的常態,如果勸人記仇,可能要被視為負能量了。
無論是記恩還是記仇,總是會記著一些東西,怕的就是那種既不記恩也不記仇的。
人總是想著讓別人記著自己的好,不記恩的人誰愿意給他恩惠呢?漂母的一飯之恩,豫讓報智伯的知遇之恩,結草銜環的故事,總讓我們津津樂道。回報和交換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報恩也是一種形式的回報和交換,有豐富的營養,這雞湯必須喝。
上了年紀或讀書廣泛的朋友知道,我們曾經有三年餓著肚子的時光,據說餓死了多少千萬。那時候脂肪是大家都流口水的東西,不僅是美味,更能救命。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拿著肉票排隊買肉,好不容易排到自己了,卻又“發揚風格”,讓別人先買,只因肉太瘦。
現在呢,出現了瘦肉精,這是因為大家喜瘦不喜肥的原故。就連人也幾乎用上瘦肉精了——與“環肥”相反“燕瘦”成了時尚。
雞湯還是那個雞湯,時間錯了,對像錯了,味就變了。所有只含一種營養的雞湯,大家都要斟酌食用。否則,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正如記恩是一種回報和交換,記仇也是。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新上任的領導除了喜歡拍馬屁的,也會關心那些“刺頭”。除非有十足的力量,對“睚眥必報”的人,新上司也會給些小恩小惠,至少不會把他們當成“殺雞駭猴”的雞。上任的三把火,一般不會燒到他們頭上。
誰來當這個被燒的“雞”?
有些人俗稱“窩囊廢”,他們既不會主動拍馬屁靠攏上司,也不敢反對上司錯誤決定。如果拍馬屁或者說積極做事的人對新領導者來說是正能量,“刺頭”、“睚眥必報”的人算是負能量的話,“窩囊廢”就是“零能量”。膽小如鼠、毫無行動力的“窩囊廢”是最理想的“燒雞”。
《春秋公羊傳》的作者之一公羊高說:“九世之仇猶可報乎?雖百世可也。”孔子曰:“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兒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云十六州之后,中原王朝失去這片北方屏障。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云,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與遼人激戰,宋軍大敗,燕云故地未得收復。
400多年后,朱元璋在南京誓師北伐,徐達和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重回中原王朝懷抱。
記仇是古圣先賢贊同的,有了“大復仇理論”,“大一統理論”才有了實現的可能。燕云十六州的收復固然是出于軍事目的,但與復仇主義思想的深入人心也是分不開的。倘使“得過且過、茍且偷安”取代了“十世之仇,猶可報也”,現在的中國版圖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吧。
事物都是有對立面的,正如一個硬幣,必須有正面和反面。記恩和記仇也是一樣的道理,片面強調一點就是毒雞湯。
愛是硬幣的正面,恨就是硬幣的反面,有愛必然有恨。我們愛好和平,但我們也有原子彈。
愛所愛的人,必然恨侵害她的;愛自己的民族,必須恨危害民族的;愛自己國家,必然恨危害國家的。如果沒能力去恨,就如同零能量的“窩囊廢”一樣,他的愛毫無實際意義。只能做花瓶,用來作裝飾,或者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