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馮小剛導演的《芳華》,耳邊久久回蕩著《絨花》那首歌“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心里就像壓著一塊巨石,無法釋然,沉重、壓抑的人性,憐憫、無奈、混亂和恐懼的情緒如潮水般想要吞噬著我,這可能就是馮小剛和嚴歌苓想讓我們感受的。
許多人看完《芳華》和我一樣感到壓抑,不是因為年華易逝,而是因為本該美好的被糟蹋了。「芳華」一點都不美好,他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兩個心地善良的男女在人和社會的摧殘下,逐漸墜落、沉淪的樣子。那些青春的芳華,如昨日黃花般消失在了劉峰坐在長椅上絕望而落寞的眼神中,消失在了他已然被踐踏的尊嚴中,消失在了何小萍枯縞的面容中。馮小剛們虐待了我們的感情!
相信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芳華”。但我拒絕接收你們的暗示,利用那些紅旗飄揚的血色和綠色軍裝匯成的鮮明場景以及聲光沖擊,電影用人性的惡、辱罵、背叛、戰爭血肉模糊的場景來灌輸、引發我們的苦難記憶。但我始終沒有迷失,我始終認為人性是善良、美好的,每個人都應該被善待,最重要的是自己善待自己,然后善待每個人。
劉峰這個人物最有爭議,他幫助過文工團內所有的人,但恰恰他是最不知道如何愛自己、愛他人的人,也就是最“缺愛”、“最需要療愈的”,他的幸福指數為負數。他在拯救全世界的同時,卻忘記拯救自己!
誰都知道一個人無法給別人他所沒有的,他缺少創造幸福的能力,他給不了林丁丁幸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丁丁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他本可以成為有志青年進大學進修,然后名正言順來追求她,可他偏不,他選擇暗戀,選擇侵犯。他的手臂本可以不斷(撒開其他因素),他可以有幸福生活,有快樂,有富足的生活,這能不讓人扼腕嘆息嗎?孔乙己不善良嗎?祥林嫂不善良嗎?為什么善良總是與苦逼的生活劃上等號?這是集體意識,這是一種大眾被灌輸的潛意識,覺醒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好萊塢大片正義總能戰勝邪惡,英雄歸來等待他的總有美人和鮮花更有積極意義。
當今的80、90后們,他們生活富足安定,要擺脫這種精神烙印,把日子過好,現在新聞里老是說純真善良的女孩被壞人欺騙、利用,不知人心的險惡,這是強迫她們拋棄善良嗎?上一代人用雙手創造了新社會,他們值得尊重,但上一代人善遍有的不快樂、貧瘠等集體信念系統,是我們不應該繼承,要與之劃清界限的。
何小萍從始至終,她都是被女兵隊伍排擠的那個。小時候命運對她如此不公,缺愛是那么明顯。進了文工團,被嫌棄被譏諷,不被善待,于是她認為她就應該活成苦難的模樣。“一切唯心造”,精神力量雖然無形,卻是宇宙間最不可思議的力量,具有創造性(即主觀能動性)。思想總是走在行動前面,思想就是因,結果和境遇就是果,思想可以把環境塑造成理想中的樣子。所以當她將照片撕碎并獰笑著塞進地板縫下的時候,她的心是流血的,她就是在詛咒自己,思之令人毛栗盡豎。最終她成功了。劉峰到精神病醫院看望何小萍,醫生說:“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會壞,一旦移近溫暖的室內,很快就壞了”。它比喻一個人的精神,常年冰冷刺骨不被愛,已經習慣了,而突然成為英雄、世人陳贊,反而一下子崩了。她的苦難之身何其巨大!
最終兩個人走到了一起,互相取暖,如此而已。
不僅如此,觀眾的苦難情緒也被成功地調動了,我留意到有影評:“我們所處的時代,也許是最好的時代,沒有戰爭,沒有痛苦,可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芳華被無止境地消耗于房價、升學、網絡和‘墮胎’中”。有人開始抱怨,開始反社會,而不是感恩,去給予別人愛。
一代人的命運如此坎坷,他們成了社會意識的犧牲品,芳華和青春被雨打風無情地吹走。不能不說是夠沉痛了,如果公眾電影總是宣揚夸大負面情緒,而不是正能量的話,那我們的社會又如何能夠砸斷精神鎖鏈,大踏步地創造和諧美好?要知道人生還有詩和遠方。但愿每個人能活出自己幸福、快樂、富足的真正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