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我第一次跟戲曲接觸,是很小的時候,隔壁村子里有“會”,奶奶說,“拿著小板凳,看戲去。”
小時候會有一些固定的日子,例如每月初一、十五,有“小會”,正月初一、十五,有“大會”。那時候村子里買東西不方便,每當(dāng)有會的時候,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會相約去“趕會”。男人女人們是為了買家用物品,小孩子是為了找樂子、買平時吃不到的零食,而老年人們,是為了去看戲。
看戲的場面很像魯迅筆下的“社戲”,戲臺是臨時搭建的,戲臺旁邊一堆小吃攤子,戲臺上的人咿咿呀呀的唱著。網(wǎng)上找了一張類似的圖。
我的老家在河南,豫劇盛行,老頭兒老太太們酷愛聽?wèi)颍抑宦犜 D莻€時候有個電視節(jié)目,叫做“梨園春”,每周日晚播出,我爺爺奶奶必看。我耳濡目染,也會跟著唱幾句。
我們那里的小孩子,每個人都會唱幾個片段,我印象最深的,是“穆桂英掛帥”和“花木蘭”兩折戲,這是基礎(chǔ)入門戲,也是最經(jīng)典的,小孩子都會唱。我現(xiàn)在還記得那幾句朗朗上口的戲詞:
頭戴金冠壓雙鬢當(dāng)年的鐵甲我又披上身
帥字旗飄如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
渾天候穆氏桂英誰料想我五十三歲又管三軍
可能是從小看戲的環(huán)境不好,戲曲給我的感覺就是:老人們看的,演員們穿著廉價的戲服,唱著難懂的戲文。因此,我一直沒喜歡上豫劇,人為看戲就是老年人的事兒。
再次跟戲曲接觸,是我上大學(xué)的時候,偶然間看了電影《霸王別姬》,被劇中張國榮“虞姬”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那一刻的感覺就類似“人世間竟有如此美麗精致的人!”那扮相,那唱腔,那神情,那身段,瞬間就把我吸引了。人物一出來,姿勢一擺,不說話,就能贏得一片喝彩。
因為《霸王別姬》,我喜歡上了虞姬這個人物,也對戲劇產(chǎn)生了興趣。
那時候,我一直想看現(xiàn)實版的《霸王別姬》,看看現(xiàn)實的虞姬,于是天天關(guān)注著省京劇院的動態(tài)。有一次看到一個社區(qū)演出幾折戲,里面有一出是《霸王別姬》,趕緊匆匆忙忙趕去看。還在散場后去后臺找“虞姬”拍了合影。
后來去北京工作,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梅蘭芳故居,看梅老先生住過的地方。看他生前用過的戲服。
每到一個地方,我就會搜一下當(dāng)?shù)赜惺裁磻蛟骸N伊私獾剑本┯幸粋€戲樓,叫做“正乙祠戲樓”,是現(xiàn)存的最老的純木制戲樓,就在前門附近。那里經(jīng)常有戲劇演出,于是,我就去看了《梅蘭芳華》——梅派的五折戲。
雖然我之前也去京劇院看過戲,但那畢竟是現(xiàn)代化的舞臺,更類似話劇舞臺,第一次來到這種半個多世紀(jì)前建的戲樓,還是有些激動的。
一進(jìn)門就與眾不同,連門口迎接的招待,都是戲裝扮相。《梅蘭芳華》一共有五折戲——《貴妃醉酒》《洛神》《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天女散花》,每折戲之間,有穿著長袍的報幕人拿著手寫的紙牌子報幕,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半個世紀(jì)之前。
這次看戲,讓我深刻意識到,京劇果然是高雅藝術(shù)。之所以很多人不喜歡看戲,可能他們對戲曲的印象只有村子里臨時舞臺上的咿咿呀呀吧。
雖然我對戲曲仍然不精通,但我享受于看他們的扮相,姿態(tài),步伐,聽他們的唱腔。他們每一個角色拎出來看,都是藝術(shù)。這種舞臺藝術(shù),跟隔著屏幕的演繹真的是很不同的。
大學(xué)的時候,參加過一個戲曲講解會。主持者給我們講述了很多關(guān)于戲曲的知識,并向我們展示了戲曲的魅力。但是,很多觀眾都有質(zhì)疑,“戲曲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他們認(rèn)為,人類進(jìn)步的過程就是不斷有新的事物出現(xiàn),現(xiàn)在人人都可以哼幾句歌,誰會沒事兒唱幾句戲?我心里隱隱覺得這么說不對,戲曲就好像西方的歌劇,是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雖然不是誰都會唱幾句,難道不能用來單純的欣賞?難道就要被淘汰?但是,我并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主持的那個人,看著也很無奈。
現(xiàn)在的人,對戲曲了解的太少了。在他們的印象里,那是一種很遠(yuǎn)的東西,似乎是跟“爺爺奶奶”才能有關(guān)系。
喜歡京劇之后,我再聽昆曲,后來又接觸粵劇。都覺得有別有一番滋味。希望人們不要抱著先入為主的看法,直接排斥戲劇,有可能的話,去戲院聽場戲,也許你就愛上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