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里說張君
張君是民主與法制社河北記者站站長、資深記者。記者節里說張君,是我剛看到了張君寫的一篇報道《河北灤南縣國土局:如此開展“兩學一做”究竟是在糊弄誰?》
? ? 報道說:11月7日,記者在灤南縣國土局采訪時,發現該局一樓大廳顯眼處布置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欄”里,暗藏“玄機”、出盡“洋相”。只見金框鑲邊、頗顯莊重的專欄里,稀稀落落地張貼著七、八篇心得體會文章。記者隨手翻看了其中一位名叫張志冬的撰寫的心得體會,發現文章的抬頭部分竟然出現了“河北新聞網訊”,以及“河北日報記者蘇勵、別志雷”等字樣。粗略讀了下這篇所謂的“心得體會文章”,更是發現文章通篇都是原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在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的講話內容,其中根本沒有半點作者聯系自身實際所的內容,這樣的心得體會顯然是“應景”抄襲。只不過如此全然不過腦子、連所抄襲文章的出處都面不紅耳不赤地一概標注出來,如此的“奇葩”行為,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記者隨后采訪了灤南縣國土局辦公室的史主任。據史主任講,這篇心得體會文章的“作者”張志冬,是該局人事科負責人。至于“兩學一做”專欄里為何會出現抄襲“穿幫”,鬧出如此“笑話”,他也顯得尷尬難堪。當記者問他:如此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能夠確保活動開展得深入扎實收到實效嗎?這不是典型的“認認真真走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嗎?對此,史主任不僅未作正面回答,反而“反客為主”地“請教”記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似乎他們對如何開展好這項活動壓根就“束手無策”、全無信心。記者實在難以想象,黨中央對開展活動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難道在灤南縣國土局被當做了“耳旁風”嗎?
《河北日報》駐邯鄲記者站老記者杜國堂寫過一篇很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曾發表在大型新聞核心期刊《新聞戰線》上。這篇論文的題目是《記者的發現》,他在講,記者既要動腦、動手,還要學會用眼睛觀察,用眼睛采訪。有的現象,有的問題,別人可能視而不見,在記者眼里,可能就是一個好素材、好題目。如《人民日報》原總編范敬宜,坐出租去開人代會,路上和司機的一番交談,就寫了一篇全國搞新聞。
張君當記者多年,秉筆直書,為民說話,寫了大量在全國叫得響的好新聞。灤南縣國土局抄襲寫心得,不把“兩學一做”當回事。墻上的心得欄,沒人多注意,有心計、會采訪的記者張君卻發現了有價值的大問題,這就是記者在用眼睛采訪,在用眼睛觀察,在用心去發現。處處留心皆新聞,這就是一個記者的功力。
2017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