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弟子”這個詞語從意思上來說,與今天我們所認知的“弟子”的意思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就是“老師的學生”。
但在這里卻要解釋為“后輩、年輕人”,不然只是“學生、弟子”是不是有些講不通?
不同的是,在于所處的時代不同,內涵不同。
在古代,老師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師生之間有若父子,所以有句話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但到了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師生”這個關系,那就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現(xiàn)在的“尊師重道”,大部分往往是一個口號。或許我們可以從小學生張口閉口中還能聽到“老師說的”。
孔子是做學問的,對于他的弟子是怎樣教育的?或者說告誡年輕人要怎么做?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門要尊敬兄弟姐妹,做事要謹慎小心、踏實可靠,說話要恪守誠信、言出必行。對人對物對國家,都一樣的愛,不要瞧不起誰,也不要憎惡嫌棄誰。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跟他們做朋友。把上面說的這些都做到了,還有多余的精力的話,再去學自己想學的東西。
但反復閱讀,再結合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最后一句這樣解釋是不是稍微有些不大合理?
現(xiàn)在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到研究生,對于學習的階層是一層一層的提高,難度是一層一層的加深。
有一句話說的好,叫“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一句話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難道我們就不能在實踐之余,盡量利用時間來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非要等前面說的那些都做到了之后,再去學?
我們要回過頭去琢磨琢磨孔子的“道理”是什么?
孔子的重心在于“人”,在于重視做人的道德修養(yǎng)。孔子的精神在于“行”,而不是在于“說”。
所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句話,講的是要“在(從)做中學”,先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能力學到、做到、做好。
生活是一本書,書本也是一本書。不讀生活讀書本,不是舍本求末嗎?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內容為本人現(xiàn)階段理解,日后或將推翻此番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