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依然有一片桃源-讀毛姆有感

最近讀了毛姆的兩部作品《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鋒》,個人覺得《月亮和六便士》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刀鋒》相對來說要柔和一些,主人公拉里到最后并沒有選擇歸隱,而是回到人群中,頗有大隱隱于市的味道。

《月亮和六便士》從名字就可以知道,月亮象征著精神與理想,六便士象征著物質與世俗。故事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藍本,寫一個叫做思特里克蘭德的證券經紀人在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滿(至少外人看來是這樣)的時候,忽然離家出走,去巴黎學習畫畫,在學習畫畫期間他不在乎一切外在的事情,例如吃穿只要果腹蔽體就很滿足,別人對他的不屑抑或支持他一概毫不在乎,用作者的話說就是仿佛有一種力量在挾持著他,讓他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畫畫上。到后來他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那里娶了一個土著女人,生活了三年,最后因為麻風病死于島上。作者寫他于病中傾盡心血創作了一幅畫,卻要求妻子在他死后燒掉,至此,故事升華至高潮。很多人覺得畫燒掉了很可惜,作者借思特里克蘭德說:我只是要把畫畫出來,畫出來之后我的使命就完成了,畫已經沒有意義了。

有人說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而如果去了解毛姆的生平,你會發現作者自身就是比較內向,他盡管沒有歸隱,但是心里一直有一片世外桃源,只是訴諸筆端。這是作家的偉大之處。

而另一部小說《刀鋒》表達的則是先出世再入世的態度,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為是《月亮與六便士》的姐妹篇,都是在說理想與現實的取舍。

《刀鋒》主要講一個美國青年拉里·達雷爾在參加一戰時在一次飛行任務中,目睹一個好友因拯救自己而犧牲,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么有惡和不幸。復員后,拉里既不肯進大學,也不肯就業,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終極。為此,他丟下未婚妻來到巴黎;兩年后,和未婚妻解約,又從巴黎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經哲學。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點薄產分散給親友,自己返回美國,當一個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車司機,打算隱身人海,以終天年。

在描述拉里的生平的同時,作者還刻畫了許多美國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貪圖物質享受的伊莎貝兒;有以買賣古董起家,一心想鉆進上流交際社會的艾略特·談波登;有頭腦簡單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馬圖林,有童年害羞靦腆,后來因失去至愛放浪形骸的索菲·麥當娜。作者在刻畫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的同時,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社會與人生,這里有信仰與追求,愛情與友情,也有妥協與貪婪,嫉妒與傷害,而它們共存在生活的海洋里確實波瀾不驚。

作者在兩部書里傳達了同樣的思想,人應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方向指明了,方法論卻不容易找到,因為對普通人來說,要想明白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多人既不了解社會,也不了解他人,更不了解自己。只是在按照別人灌輸給自己的觀念在生活,而從來沒有傾聽內心的聲音。

在社會上生存,的確不能空憑一腔理想。人總要先解決最基本的的衣食住行的需求,才有心情去仰望空中的月亮。一味地理想主義肯定要碰壁,就像拉里不顧作者的勸說散盡財產,隨后雖想出資索菲的喪葬費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有一句話說:金錢可以讓人活得更有尊嚴。有了錢你可以去享受一切物質上的便利,而不用為錢所困,鼠目寸光。但是如果心里沒有堅定不移的追求的話,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書中拉里對作者說:金錢對你來說是自由,對我來說確實束縛。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因為對大部分缺錢的人來說,會認為越多的金錢意味著越大的自由,但是為什么拉里會說是束縛呢,因為當你不需要錢時,或者說當你的錢足夠滿足你的需求時,你就很容易被錢,以及其帶來的欲望的滿足感而綁架,這個時候你是金錢的奴隸,并不見得快樂。

擁有多少便士人才能滿足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實現物質的滿足相對來說要比實現精神的滿足要容易些。尋找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覺得這也是活著的真理所在。

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愿你我都能像拉里一樣,不放棄,以坦然的態度永遠走在追求自我的路上。

六便士很重要,月亮也很重要,愿你的人生中有六便士,也有月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