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林·沃爾什《莫娣》? ?電影帶來的世界45
《莫娣》(Maud)是由艾斯林·沃爾什執導,莎莉·霍金斯、伊?!せ艨?/a>主演的畫家傳記電影,于2016年9月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在加拿大美麗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ova Scotia),一位患有關節炎的民間藝術家莫娣·劉易斯(Maud Lewis),對藝術不懈的追求,與她的丈夫相識,并以藝術、販賣作品為生的勵志生活。
一、導演艾斯林·沃爾什
艾斯林·沃爾什(Aisling Walsh),愛爾蘭女導演、編劇,1958年生于都柏林。導演過一系列電影電視劇,代表作包括《給壞小子的歌》、《指匠情挑》、《罪惡之家 》、《莫娣》等。
據說為籌拍《莫娣》一片花了十幾年時間,估計是找投資人很難。
我還看過她導的《指匠情挑》,也很好看。
另外有一部同類電影,是法國導演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2008年執導的《花落花開》(Séraphine)。講述的是一戰期間,薩賀芬·路易從一個貧窮的女傭成為法國素樸派畫家的代表人物的真實故事。
二、莫娣
2022年5月,加拿大西岸一名男子以35萬加元(折合人民幣約180萬)的高價拍下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著名的民間藝術家莫娣的一幅作品。事件揭開了首屈一指的加拿大藝術家莫娣背后的敘事,原來她色彩斑斕、天真無邪的作品中隱藏著許多動人過往。
莫娣作品以風景、動物和花卉而聞名,1970年7月30日,莫娣安靜地離開人世。而令人唏噓的是,近日被拍出的35萬高價作品竟是在1970年被用來換取三明治充饑的。一生生活貧苦的莫娣,生前的畫作只賣$5元,甚至$5分,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作品能拍出$35萬高價。
CTVnews報道稱,被拍賣作品中有一輛黑色的卡車,作品色彩明亮跳躍,點燃人們對春夏的向往,仿佛瞬間就驅散了疫情的陰霾。
原來這幅作品由艾琳·德馬斯(Irene Demas )和丈夫托尼在大約50年前獲得。50年前,這對夫婦在安大略省倫敦市經營一家餐館,當地藝術家約翰-金尼爾是他們的??汀=鹉釥栆恢痹趲椭诽峁├L畫用品,而莫娣作為回報,偶爾會給他郵寄幾幅畫作。
然而,由于時局艱難,金尼爾不得不向餐館老板娘艾琳提供了莫娣的六幅畫,以換取當時不到2元的烤奶酪三明治的午餐。老板娘艾琳稱當時其中一幅小畫作引起她的注意,色調非常明亮、非??鞓?,畫上有一輛黑色卡車。她當時正懷著兒子,想著把它放在孩子的房間里看起來很可愛。
如今,她根本無法相信這幅畫在50年后能賣出這么多錢。她笑著說:“我真希望我當時把所有的六幅畫都留下。”這幅以35萬創紀錄的價格拍出的畫作,比之前莫娣之前售出的畫作要高出5倍,是預估價格的10倍。
根據CTVnews采訪,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拿大西部買家表示他本人之前并不知道藝術家莫娣。不過,他和妻子剛好在拍賣的前一天晚上看了這部電影《莫娣》,于是相信這幅畫背后的故事一定非常有意義。據報道,拍賣作品畫的正是農村公路上的一輛黑色卡車。
這位買家稱自己在過去四五年里,一直對妻子說要找一輛黑色小卡車,沒想到這次在莫娣的畫作里找到了。列出這幅畫的米勒拍賣公司的伊桑-米勒表示:“目前有莫娣作品出售的畫廊,相信很快就被搶光,莫娣作品價格也會被重新估價。”
經營畫廊的加拿大藝術經紀賈斯汀·米勒稱莫娣完全沒有受過繪畫訓練,但這種童真與自然也是人們非常喜歡她的作品的原因。此外,不少加拿大專家也強調現在人們正走出新冠大流行的陰霾,所以人們可能正在尋找令人興奮、五顏六色及有趣的東西。
回顧莫娣一生,身患關節炎而導致輕微殘疾的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埋首創作。她一生都居住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馬歇爾鎮的一個簡陋屋舍內,日子清貧,卻無限靠近美麗的大自然。多年來,她一直堅持在路邊賣畫,雖然作品往往只能賣出5加幣,但她從不曾在作品中添加悲觀色彩。
莫娣曾堅信:“即使命運對我不公,但我仍以滿腔的熱情回報這個世界?!?/p>
三、電影故事
其實也就是真實故事。
1903年,莫娣出生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一個平民家庭,因為先天性關節炎導致發育不良,不僅身材矮小還手指僵硬,走路也一拐一拐的,因此被人惡毒地稱為“跛腳鳥”。
只有母親愛她,可惜父母去世了。她的親哥哥把房子也賣了,把她趕到了姨媽家。盡管她努力干活,但還是受盡白眼。無奈之下,她決定找工作糊口。
莫娣來到一家超市應聘,但被干脆地拒絕了。這時,一個粗魯的中年漁夫闖進來,要求老板幫他寫招聘女傭的啟事。她央求那人雇用她,不要工錢,管飯就行。那個叫埃弗里特·劉易斯的男人居然同意了。隨即,她跟著他來到了他在海邊的破舊小屋。
莫娣使出全身力氣干活兒,劉易斯卻還是經常高聲訓斥她,而她都默默忍受下來。在跟劉易斯相處的過程中,她發現這個男人也有溫情的一面。幾個小孩一邊罵她跛腳鳥”,一邊朝她扔石頭,趕來的劉易斯厲聲教訓了那些小壞蛋。她更加用心服侍他的生活,使單身漢的窩有了家的樣子。
埃弗雷特是一個漁民,性情愚魯,脾氣暴躁,大字不識幾個。他跟莫娣一樣,都是被上天遺忘的不幸者。他生來被家人拋棄,在孤兒院長大。整個成長過程中,他沒有感受到來自世界的半點溫暖。出了孤兒院,他將自己的心打磨成冰冷的鋼鐵,一切人際的來往,都以利益為聯結點,而拒絕締結任何親密與信任的關系。
認識莫娣,完全是因為埃弗雷特的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家務。他希望每天做工回來后能吃上一口飽飯,喝上一杯熱茶,他想要招個女傭來做這一切。
盡管莫娣任勞任怨,但某一天,劉易斯還是動手打了她,然后出海了。痛哭之后,她抬起淚眼望著窗外,發現一棵小樹被海風吹得幾欲角匐,但又倔強地挺立起來,似乎在暗喻著什么。她鬼使神差地找來涂裝漁船的顏料涂抹起來,很快,一棵不屈的小樹活脫脫地躍然墻上。劉易斯返航回家之后,看著墻上的畫,一反常態沒有動怒,反而表現出一副欣賞的樣子。從此,莫娣做完家務就開始畫畫,雞、貓、森林、鳥、趕雪橇的孩子......都成了她描繪的對象。 作畫時,她似乎忘掉了所有的痛苦,不堪的生活、灰暗的日子都被拋諸腦后,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莫娣的畫似乎有魔力,感染了劉易斯,他不再那樣易怒,甚至舍得給她買顏料。當人們嘲笑莫娣時,他會反唇相譏。不但如此,他還主動承擔了一些家務,讓她有更多的時間繪畫。漸漸地,小屋的墻上、窗戶上、門上、樓梯上都是溫暖人心的美麗畫面,使破敗的小屋變得熠熠生輝。
同時,莫娣和劉易斯的關系也因為繪畫融洽起來,她的畫為他們的貧苦生活注入了明亮的色彩。不久,他們結婚了。夫妻二人經常結伴到市場,一個賣魚,一個賣畫。有人會花上10美分買莫娣的畫裝點居室,有人則請她為房子涂鴉。一段時間后,莫娣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畫家。后來,一位來此度假的美國人將她的畫帶回紐約,引起了上流社會的熱捧,很多人慕名前來買她的畫作。
她看到了莫娣的畫。那些畫是那么稀疏平常,內容沒有大開大合,都是鄉間小調的瞬間,但令度假的女人產生了莫名的感動:簡單的線條和色彩中,是純真與生命在閃動。
她問莫娣卡片多少錢?
“25美分?!?/p>
她問莫娣畫多少錢?
“4美元50美分?!?/p>
她買了一大批莫娣的畫,然后離開了。
她應該是個藝術圈的名人或者藝術商人,因為不久后——大概在1964年,很多人都知道了莫娣和她的畫。他們來到加拿大這個偏僻鄉野的小房子前,驚嘆、褒獎、購買莫娣的畫作。
莫娣出名了,但她沒有抬高畫價,一幅畫始終只賣5到6美元。她更沒有離開劉易斯,而是繼續蝸居在他們的小屋里。
這個男人脾氣壞透了,但脾氣再好的男人,她也舍不得換——那是屬于她的獨一無二的“襪子”。
那個房子也糟糕透了,但世上再好的房子,她也不愿去住——那是她的60英里,她的整個世界,她的“彩色小屋”。
莫娣去世后,埃弗雷特獨自在小木屋里居住了9年。9年后的一個夜晚,他被一個入室搶劫的強盜殺死。
小木屋空下來了,加拿大當地美術館買下了這座彩色小屋。1984年,莫娣的彩色小屋被修繕完整,成了美術館的展覽項目。
2015年的電影《莫娣》大獲成功,莫娣的故事和她的畫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識和普及。
2019年,莫娣的畫在深圳、北京等地展出,中國人第一次看到這些充滿“孩子氣”的作品。
2020年11月,加拿大為紀念莫娣去世50周年,推出了莫娣畫作的郵票。
如同大多數畫家在死后才能成名,莫娣在去世50年后,終于也享有了她的名頭——加拿大乃至全世界負有盛名的民間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