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美言一句三冬暖,傷人一語六月寒”,說的就是不同的語言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別人的溝通方式會跟“暴力”扯上關系,但“我們稍為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中國的家長非常擅長使用“打擊式教育”對待自己的子女,取笑、挖苦、打擊、批評等,是慣用的手段,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如此對子女說話:“你這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人家誰誰多厲害,你怎么這么沒出息”,“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為什么你還是不聽話”……這些語言的打擊,給孩子留下多少無形的傷害。
我就曾經是這樣的“暴力”媽媽。記得在女兒四歲那年,一次我陪她去參加少兒繪畫比賽。當時的比賽安排在一家大型的家具商場四樓,當孩子們開始畫畫時,家長被隔離在繪畫區域外,只能遠遠地觀望孩子們作畫。我站了一會兒,考慮到女兒一時半會畫不完,就到其它樓層閑逛起來。但沒過多久,女兒就找到我說畫完了,我問她為什么這么快,她說她畫完后沒有涂顏色,我聽到后非常生氣,把她狠狠地數落了一頓:“你這么快跑出干嘛,你怎么能夠不涂顏色呢,這不是白畫了嗎,你到底怎么想的……”女兒一聲沒吭,眼淚直在眼眶里打轉。
還有一次,大概在女兒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我感冒發燒了,躺在床上渾身難受,女兒進廚房倒了杯開水送到房間給我喝,我竟然非常生氣地責罵她:“誰讓你去倒熱水壺的水,萬一燙到了怎么辦?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小孩子不可以碰熱水壺的,為什么不聽話……”噼哩啪啦說了一大通。
這兩件事后來一直令我感到非常內疚,但當時的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批評會給年幼的女兒帶來什么樣的感受,也沒有想過我這種行為也是屬于“暴力”的一種。直到上大學的女兒給我推薦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們在談論這本書的時候,提起這兩件往事,我才意識到我當年對待女兒的方式是“暴力”的。值得開心的是,我有機會在十幾年后就這兩件事與女兒進行非暴力溝通,并向她道歉。
《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并非只教人們如何運用語言的藝術跟他人好好說話,而是深入刨析了暴力的來源,告訴人們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要素與別人或自己進行溝通,非暴力溝通四要素分別為:觀察(什么是我的觀察)、感受(我的感受如何)、需要(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請求(為了改善現狀,我的請求是什么)。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是觀察。“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做任何評判。”但觀察和評論或評價容易被混為一談。如果一個人沒有滿足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會說他太自私了;如果上司指出你的缺點,你就會說他不近人情;如果同事做事不出色,我們就會說他智商低;如果孩子考試不及格,我們就會說孩子太笨了……我們通常以為,通過批評的方式,可以使自己的期望更容易得到滿足,但人們往往會對批評產生逆反心理,并對批評者產生敵意,而且,他人并不會因為你的批評而變成你期待的樣子。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要素是感受。感受與想法有所區別,例如:“我覺得你應該懂得更多”,“我覺得自己很無能”,“我覺得老板很卑鄙”,“我覺得他很負責任”,這些都是想法,而非感受,還有一些表達想法的詞:被拋棄、被羞辱、被拒絕、不受重視、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持、被利用、被貶低等。我們可以用一些詞語清楚地表達感受,一類是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喜悅、感動、高興、平靜、溫暖、安全、幸福……另一類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害怕、擔心、著急、憂傷、沮喪、生氣、憤怒、慚愧……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要素:需要。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在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通常會忽略感受與自身的關系,我們會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或是他人沒有滿足我們的愿望引起的。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ABC理論就很好地闡述了人們的這種心理。A是引發情緒的事件,B是人們的信念或對事情的詮釋,C就是結果,即負面情緒。通常,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會試圖去處理、阻止A以及與A相關的人、事、物。比如把自己的不愉快歸咎于他人“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你說話不算數,我很生氣。”“你這么自私,我很失望。”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也就是解決我們可以掌握和改變的因素B,而不是通過批評和指責改變他人的行為。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要素:請求。在請求他人的幫助時,我們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例如:“希望你對我好一點。”換成明確的請求:“希望你能在周六陪我逛街。”“希望你可以經常做飯。”換成明確的請求:“希望你每周五到周日都可以做飯。”請求跟命令也容易混為一談。所有通過批評和指責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的,都是命令而非請求。常見的是家長對待孩子:“你不把作業完成,就不可以看電視”,“如果的成績沒考到多少分以上,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事實上,當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時,他們是不會心甘情愿地滿足我們的愿望的。
在充分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后,我可以穿越回十幾年前,運用非暴力方式與女兒進行溝通了。
我對女兒沒有完成繪畫就交卷的行為非常生氣,是因為相信女兒的能力,她如果能好好發揮的話,一定能獲得獎項,這對她、對我都是值得開心的事,但因為她在比賽過程中半途而廢,令我的期望落空了。女兒急著出來找我,是因為她第一次在陌生的環境作畫,別的孩子的家長都在旁邊陪伴,但我走開了,對于她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得到安全感。當我體會到女兒希望獲取安全感的需要時,我不再對此感到生氣,而是好好安慰她(體會她的感受和需要),說出我對這件事的感受,還有對她的期待(說出具體請求)。
對于女兒給我倒開水的事,首先我要說出我觀察到的事實:“我看到你去倒熱水壺里的開水。”然后說出我的感受:“我非常擔心你會被開水燙到。”再說出我的需要:“我希望你可以注意安全,不去做危險的事。”最后說出具體的請求:“以后要倒開水時,記得找大人幫忙。”當然,如果當時我能有意識地不陷入生氣的情緒中,可以體會到女兒希望能夠照顧和安慰媽媽需要,我先對女兒表示感謝和肯定后,再說出我的感受、需要和請求,那就更完美了。
非暴力溝通除了用于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外,還可以運用于改善人際關系、運用于各個層面和各種環境的交流。有一個最重要的運用,我在此著重提一下——愛護自己。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苛責的法官,當我們表現不完美的時候,我們的法官就會用苛刻的語言指責我們:“笨蛋”、“你真是蠢得無可救藥了”、“你有毛病呀”、“你為什么總是一錯再錯,不吸取教訓”……我們的法官想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感到痛苦、愧疚、憎恨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就是這種對自己有諸多不滿意的人,經常自我攻擊,自我否認,對自己的不完美表現充滿愧疚、沮喪:“我應該早點知道”、“我不應該做那件事情”、“我不應該再這樣下去了”。經常用“應該”這個詞來打擊自己。通過學習這本書,我認識到之所以會自我指責,是因為“我們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現在,當我發現我的苛責法官在痛罵我:“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時,我不再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之中中,而是仔細地覺察自己:我到底有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比如我回想起自己上次回家幾天沒有好好陪母親,而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在玩手機時,我的心里就充滿了愧疚,我從我的自責中體會到我要好好陪家人,我要做個孝順女兒的需要,我停止了自責,馬上拿起電話跟母親聊聊天,并計劃多點回去探望,當然,在回去的時間里不再沉迷手機或其他東西。
在我們學會了用非暴力溝通改善人際關系,使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更融洽,使我們更加愛自己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所有幫助過我們人和事進行感恩,所以我們不要吝于表達我們對他人感激。
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感激時,我們只是為了慶祝他人的行為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報,表達感激分為三部分的內容:
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但當我們在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也許會覺得別扭,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我們甚至擔心別人對我們有所期待。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注意傾聽別人所表達的感激:我們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他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激發了他們怎樣的情感。我們沒必要自大,也不必假謙虛,我們可以與對方一起慶祝生命的美。
希望這本神奇的書,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
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