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午出去吃飯,在一家小飯館里老板和老板娘正津津有味的看著變形計,時不時評論一番表達一下對那些交換的孩子們的看法。
在等候期間無聊也就隨著他們一起看了起來,半途的劇情開始,前面是怎樣的不清楚。
從貧困山區到大城市,一個小姑娘是用堅強的品格訴說著她的艱苦。貧困家庭孩子也多,條件實在是差,也正因為如此,造就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她在作文寫到爸爸媽媽的辛苦,為了供養他們上學都出去打工了,留下他們幾個幼小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年人又行動不便,所有的事情還得靠她們自己去完成。
她說每日離開家去學校時,就想念的就是弟弟妹妹,擔心他們有沒有餓著、有沒有凍著,她成了小家長擔負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由于窮苦他們的生活很艱苦,沒有什么好吃的也沒有什么可玩的,她們渴望父母能夠在身邊陪伴著她們成長。
窮人家的孩子打小就吃苦,什么罪都受了,到了大老友記里自然是不怕吃苦受罪的。
- 2 -
另一個正處于青春期的男孩換到了貧困的山區里,低矮的房屋幽暗無光,簡陋的家具透著油膩的光,沒有任何家電,只有四個孩子。
吃晚飯時,代家長做了一頓豐盛的飯菜。夾了一口米,男孩驚訝了,這是什么呀,怎么有蒼蠅。氣惱惱的又去夾一下菜,嘗嘗菜怎么樣。
一筷子下去,男孩又叫了起來,這菜里有蟲子。聽到說菜里有蟲子,代家長家的大兒子馬上跑過去看了看,確實菜里有蟲子。
對于飯菜里有蒼蠅和蟲子,代家長也是一臉無辜加愧疚,為了彌補一下這些失誤他決定給孩子們做點特別的改善一下。
一個鐵鍋,一碗玉米豆炒了起來,這就是最實用的爆米花方式。顯然這些玉米豆男孩還是挺喜歡吃的,直接抱著簸箕抓著吃。
言談中代家長要求明晚他們做飯給他吃,換一下。孩子們也答應了,然而在第二天卻又反悔了。
男孩一大早跑出去轉到別人家里,看起了電視。代家長的大兒子找尋著男孩也到鄰居家,電視正放著西游記,他們看的很是著迷。
代家長在村里找尋了番后發現他們在看電視,就叫他們回去。大兒子不樂意回去,還想要看電視,爸爸不同意,說你們該去做飯了。兒子說我們又不吃,干嘛我們做。爸爸說你答應了的就得做,就算我不吃也得給老二老三老四做。
大兒子很不情愿被爸爸推出了房門,隨即又來拉男孩。男孩吼著說別踫我,我又不是你兒子憑什么管我。代家長也挺生氣,操著家鄉話教訓著男孩。
男孩又聽不懂他在說什么,一在強調“請你說普通話,我聽不懂”,代家長確實也說不好普通話,兩人都在氣頭上,管不了別人家的孩子,自個家的還是能管的。
大兒子本來氣氣不平的,見爸爸又來吵他更是暴躁,對著爸爸吼叫“你管我就行了,干嘛去管人家,看個電視都不讓看,家里什么都沒有,你要是有本事就回去打工,沒本事就別管我”。
大兒子和男孩年齡相仿,都處在青春期,又十分敏感,一惱之下直接跳下了房溝里抱頭痛哭。
男孩也安靜了,似乎這場鬧劇是因他而起。
每一個少年的心都是脆弱的,自己覺得已經長大,父母覺得永遠長不大。少年渴望沖上云霄,可往往最后還是墜入了深淵。
- 3 -
看完了這一幕,感觸挺深。兩個年齡相同的人,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什么都沒有渴望能夠擁有,一個什么都不缺只是不知道什么叫艱苦。
貧困的家庭禁錮著大兒子的向往,哪怕是想多看一眼電視也是一種奢望,因為自己家里沒有,什么都沒有。
家徒四壁,除了電燈泡只有他們的影子。男孩從城市里來,哪見過這樣的情形,各種不適應,各種排斥。如果不是有個同齡的人伴著,能說說話估計他真感覺是在煎熬。要什么沒什么,村子里除了狗還是狗,連只雞鴨都少見,想要吃的好的只能是想想。
大兒子氣走了爸爸,他們還需要生活,沒有人做飯了,哪怕是有蟲子的菜也沒有人給他們做了。肚子又不能餓著,得四處找能吃的吃,不會做飯生吃菜葉子,地里拔出的蘿卜洗洗也能直接吃。
逼上了絕境,也就有出現另一番情景,不是不好吃,只是還不餓,餓到了一定程度,哪還顧及什么好吃不好吃,填飽肚子就好了。
一次交換,給兩個少年帶來的也許是不同的改變。
大兒子渴望離開這貧窮的家,去追逐他的夢,男孩經歷了這次磨難也許能夠更加理解生活的艱難。
時間撥回到起點,他們從哪里來還是要回到哪里去。
當小姑娘從大城市回到那個艱苦的家時,會不會想念在城市的便利生活而開始厭惡僻陋的山村?
當男孩離開那個貧困的村子,大兒子會不會悲嘆一下自己的命運?
生活就是如此的相對,處于優勢的環境自然能夠擁有更多的幸福,處于劣勢的環境就必定要接受艱苦的現實。
看到了他們的美好,就要更加努力向上,爭取早日改變自己窮苦的樣貌。看到了他們的不易,就要好好珍惜現有的生活,再苦再難也要比他們容易的多。
變形計,希望真得讓他們變得更積極,而不是受到了打擊而消極。
愿你們都幸福,擁有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