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誰都想養育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為這事,從孩子還在媽媽肚子里時,我們就開始積極準備著。從媽媽在孕期的營養膳食到人身安全呵護,再到媽媽在孕期的好心情營造,還有對胎兒的愛撫、說話等交流互動。我們花費太多的心血和努力了,我們無愧于父母這個身份。
可是等到孩子出生后,在開發孩子智力的養育過程(六歲以前)中,我們有時不知不覺就犯了一些錯誤。而這其中有一些錯誤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致使今后他想改過來都極其困難。出現了老話說的“三歲看到老”的現象。
什么錯誤是我們要盡力避免的呢?在今天的分享,我的答案是錯把掌握某種技能當作判斷孩子智力發展情況的標準。
對此,很多人在培養孩子的智力時,以為給孩子一些信息,孩子接收了這些信息,并且經過反復練習,最后就能培養出一種聰明的孩子。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時,就開始教寶寶背唐詩、認字、數數等。
這樣的結果,也許孩子比別人更早地掌握背詩、認字、數數等技能。但是,靠外部不斷地刺激孩子,如同拓印般使這些信息在孩子的大腦中留下印象。這種培養方法跟訓練狗狗聽懂人的指示有什么差別呢。訓狗時,如教狗狗聽懂“握手”的指示,我們不就是握起狗狗的前爪,然后不斷地重復話語“握手”嗎?最終,狗狗形成外部條件反射,只要一聽到我們說“握手”時會伸出前爪。
就像狗狗聽懂卻不能明白“握手”代表著友好的意思一樣,寶寶雖然會學會背詩,但不能感受詩歌的情感。這樣培養出來的寶寶,你真能肯定他的智力就高嗎?
發展孩子的智力根本就不是從培養孩子掌握技能開始。如果我們真正去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舉動就會發現:關于兒童智力的發展,應是從感覺開始,再發展到用概念來固定、清晰、加深感覺,最終具備理解世界的能力。養育過孩子的父母都會發現,寶寶一來到世上,根本不需要人教,他就會主動把手摸到的東西抓塞進嘴里。對于世界的認識,寶寶是從口的感覺開始的。
如果你的經驗沒有體會過冷熱這兩種感覺,又怎么能理解詞匯概念中溫度的低與高!相反我們都有過經驗,那些我信能快速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往往是我們有所體會過的。比方說,什么叫公正,你讀再多的法理學書籍可能都無法真正地理解。但是,當你在一個訴訟案件中感受過法官審理案件的公正時,再看它的概念時,你立刻就能理解什么叫“公平正直,沒有偏私”。
培養孩子的智力,我們要做的是肯定兒童通過感覺來認識世界的行為,并創造這樣的條件和環境。同時,在孩子感知事物時,幫他形成概念。比方說,在保護他人身安全的情況下,當他的手去觸碰冷水感受到冷時,幫助他配對“冷”的詞匯;而他的手放進熱水里感受到熱時,則告訴他“熱”的詞匯。說到感覺,除了觸覺,還有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讓孩子全方位地感覺世界,擁有一顆靈敏的心。
總之,在寶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發展孩子的智力方法,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空瓶子,然后拼命地往里面灌輸東西。更不是像訓練狗狗那樣進行高密度的重復式訓練。而是創造條件與環境,讓孩子在安全的天地中,用他的眼耳鼻舌身去看聽聞嘗碰世界。如同哲學說的那樣,先從感性認識世界再上升到理性認識。
至于掌握技能,在孩子掌握了理解世界的能力后,學什么都是事半功倍的事。就像金庸小說里描寫的,學會了九陽神功的張無忌,再學乾坤大挪移、太極劍法等武功絕學,那就都是半小時就能學會的事。否則,一味地機械模仿學習,只是鸚鵡學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