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品味主義者,凡事都會很挑剔。
讀書,必是經過歷史沉淀,名家推崇之后,才會選擇在某個寧靜的夜晚,捧在手心,細細斟酌;音樂,偏愛高山流水而絕非下里巴人,聆聽天籟之音,喜歡在輕音樂中陶醉,在緩緩的鋼琴聲或者古典樂器聲中尋找久違的一份感動;運動,春夏時候的傍晚,在室外籃球場與三五知己共享籃球的樂趣,揮灑著汗水,在微風的吹拂下,格外清爽。秋冬時候,在某個午后,步行至室內體育館,體驗羽毛球帶來的靈動與歡樂。
經典,體現著人類的最高智慧。它的存在,會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有所提高。21世紀與遠古世紀的區別之一,就是精神上的極大滿足。
當然,一味地追求經典,勢必會與整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小龍女般的不食人間煙火在古代或許行得通,因為他們可以隱居山林,不問世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現在呢?毫無疑問,某個深山老林還有人居住,但多半沒有其他人會去那兒光顧,至少大部分人不想被視為異類。所以,縱使你品味再高,眼光再犀利,還是擺脫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我們改變不了世界,唯有改變自己以適應這個世界。
在經典與平庸組成的杠桿中,需要找到一個臨界值,使得這根杠桿達到平衡。
古人群居是主要是為了安全,尤其是狩獵的時候彼此默契的配合往往事半功倍。但似乎,這一“優良基因”至今完好保存。所以,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當代人是否還有必要群居呢?首先,網絡的出現,讓一切都變得與眾不同。近年來,自媒體的降臨更是將商業模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其次,不考慮地震海嘯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除了人類本身,沒有什么能真正威脅到我們的存在,安全的隱患也明顯小了很多。于是可以得出結論,人們獨自生活也挺好的。但真的如此嗎?
撇開人類的繁衍不說,如果人人選擇獨自生活,愛會慢慢消失,不容置疑;而愛消失,會換來冷漠,進而是仇恨,是戰爭,結局的最后是整個人類的滅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來沒有一直分裂的狀態,對于這一點,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既然擺脫不了群居生活,想要融入這個大熔爐,你就不能有太多獨處的時間。在這段“非自由”時間內,若要更好地與人相處,時下熱門新聞、娛樂八卦、飲食起居,這些生活瑣事你就必須有所了解,這些“快速消費品”也注定與經典搭不上邊。一直以來,我都很羨慕那么些人,他們早年就遇到影響自己一生的導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讀萬卷書始終比不上有位名師指路。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都是名師高人,談論的多半是經典中的經典,自然另當別論。
自由,從古自今,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之一,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很難企及卻又值得努力。在自由時間,那段真正屬于你的時間內,你可以盡情的在經典的海洋中遨游,哪怕溺死其中也沒有人會來救你。某文中提到過,能否善用晚上的8至10時,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關鍵。它所表達的:你在自由時間內是品味經典還是繼續平庸,決定了你未來的出路。
經典與平庸需要定時切換,時間點的選擇需要自己把握。做人,要做一流的人,等你足夠強大的那一天,你會有資格對平庸說聲: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