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第一章,頗有所獲,總結分享給大家:
1. 未來不迎,過往不戀:張廷玉
活在當下,即不被過去所拉扯,同時,也不對沒有到來的將來產生妄念。妄念是什么?馮唐說: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依賴他人才能實現的愿望。
如果你總是致力于追求一個身外的目標,并且用這個身外的目標來定義自己的人生,那就像把自己的命運之繩,交到了他人手上。命運一旦交到他人手上,自身便會患得患失,戰戰兢兢,往往有可能被這個妄念所戕害。
練武的人都知道,打基礎的基本動作,就是扎馬步。扎馬步只有兩個動作要領,第一,扎穩底盤。你得有自己的價值源頭和生存之本。第二,精神內守,意守丹田。所有的東西都不在身外,永遠不向外追逐妄念,我一切的行為、一切奮勇的追求,都是且只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為了我自己人格的健全。
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代名臣張廷玉。張廷玉一生為清廷三代皇帝效忠,晚年之所以落的凄慘,除了當時的政治背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他被“配享太廟”這一流芳百世的名譽所毀。他一生不要名、不要利,可就是執著于雍正帝許諾的這么一個尊榮,到了晚年亂了手腳,做出幾件令乾隆帝不喜之事,丟了伯爵,落得個落寞而死的結局。
2.就事論事,專注當下:曾國藩
民國著名史學家蕭一山曾說:“曾國藩一生的事業成功完全來自于學問”。這句話很有意思,曾國藩的成功不是來自于他的才華,智慧,而是來自于他的學問。左宗棠也說:“我跟曾國藩關系特別好,但這個人沒什么本事,終非平亂之人”。曾國藩自己也承認:“我有滅賊之志,但無用兵之才”。
那曾國藩是怎么成功的呢?老羅在書中總結了六字心法:結硬寨,打呆戰。
曾國藩帶兵打仗有一個規矩,他到任何地方安營扎寨之后,不管當時是刮風、下雨,首先命令士兵們挖掘戰壕。這壕要挖多深?大概兩米,比一個人還要高。而且要筑墻,墻要筑到八尺高,墻外還要再挖一道溝,保證把這個營盤護住不失。為此,他動不動就挖幾十里長的戰壕。而且一道不夠,通常是六道,所以湘軍簡直就不像一支戰斗部隊,更像是一支工兵部隊。
一般打仗,講究的是運動戰,不爭一城一池之得失。但湘軍不是這樣,他們就是一個城池一個城池往下打,這就導致行軍速度特別慢,因為他們要挖溝、筑墻。這種打法顯得特別笨,可是曾國藩就是么堅持,他從不跟敵人搞什么精彩的決斗技法,他就這樣一點一點結硬寨,耐著性子,最終真讓他把敵人給拖死了。
三國時司馬懿對諸葛亮,也用的是這么個心法。不過是反過來用的:我承認我打不過你,智慧不如你,策略不如你,軍隊戰力也不如你。但是我有足夠的耐性和韌勁,你來我就退,你走我就回來,雖然我沒打過什么漂亮的勝戰,但我也不會真的失敗。司馬懿就這樣慢慢磨,硬是破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雖然兩者看似用了截然相反的戰術,但其心法卻同出一轍,即擁有超強的耐性和韌勁,穩穩地沉住氣,不服輸,不焦躁,誰先著急了,誰就輸了。
不僅是打戰,在處理人際矛盾時,曾國藩也是用這個心法——就事論事,結硬寨,打呆戰。
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管周邊的因素,先看看這個事情該怎么處理。從不胡思亂想,比如說,左宗棠經常在背后給曾國藩捅刀子,曾國藩的處理方式非常簡單,該解釋這件事就解釋這件事,過后我全當沒發生過;該幫你左宗棠的時候,我還是要幫你。
有的人,遇到事情容易糾結,一會兒想想別人怎么看自己,一會兒想想如果發生了什么該怎么辦,憂愁幽思。
人一想的多了,行為就會變形;你的行為一變形,對方心理就會結疙瘩,對方的行為也會變形,最后雙方自然而然就產生了真正的矛盾。
那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就事論事呢,比如,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戀愛,但是父母堅決反對。他要是跟女孩在一起,就是對父母不孝;要是跟父母在一起,又斷送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所以很糾結。但如果就事論事的話,其實很簡單,該愛這個女孩你就去愛,該結婚就結婚;同時,該孝順父母,你就誠心誠意去孝順父母,哪有父母會一輩子記恨子女的?只是你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調到了現在,想得太多,所以才讓它產生了矛盾。
再比如,在工作中,你和他人有競爭關系,他人對你有防范心理,說話做事,字里行間的,常常讓你不舒服。那這個情況,怎么就事論事呢?很簡單,不要多想,更無需在意他人跟你玩什么心眼,如果看見也就跟沒看見一樣。該做工作做工作,該與他合作就合作,該相處相處,做事情時,不念過去的矛盾,相處時,也不對未來產生妄念。只是專注于當下要做的事情,永遠保持在自己的中心點上。如此,即便你成就不了曾國藩那樣的事業,你也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保持你的平衡。
最后,我還是要再次向老羅致敬,他總能夠把一個道理,引經據典,用一種特別有底蘊,有趣味,有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令人既感興趣,又印象深刻,還能學到干貨。
End.
正在閉關修行的羽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