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邀請一個朋友出國游玩時,他OR她經常會回應這么一句:“我英語不好~~”
不會說英語,這不應該成為你不能出國游的理由。同樣,不會說阿拉伯語,也不是你不來埃及的理由。
1 埃及有哪些中國人
在埃及的中國人大概分為以下幾類(僅限于個人經驗)。
第一類,被中國跨國公司派到這里出差的,比如華為、美的空調、中石油等。特別今年,大批中建集團的員工大量輸入,幫助埃及政府修公路、建新城區等。
第二類,中國留學生。
第三類,來埃及做生意的。這里盛產礦石,很多福建人來這里做礦石生意。埃及很多產品都是Made in China,從大運摩托車到高仿鞋,從服裝到日用小商品,簡直無所不有。
第四類,還有一部分人來到埃及做起了服務中國人的生意,比如中國餐館、足浴按摩店、豆腐坊。還有幾家人在開羅種起了中國蔬菜,開起了中國食品超市。當然也有中國人開的埃及本地旅行社。
其中,第三、四類人中,大部分人并不會說阿拉伯語或英語。做生意的,請個翻譯員就解決問題。開中餐館的, 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扶持著,開成功了一家,弟弟或外甥女就在不遠處新開一家。他們也都不會說外語,但在開羅呆的久了,慢慢地也能聽和說一些阿拉伯語。
語言,對于這些敢闖敢拼的人來說,從來都不是障礙。
2 十個阿語詞匯闖開羅
我剛到開羅的時候,接送小孩上下學經常需要打車。而出租車司機大多數不會講英語,于是我很快就學會了阿拉伯語的前行、左轉、右轉、停車和十二街(學校所在街道),一共五個單詞。就這樣解決了打車問題,有時候我發音不準,司機猜不出來時,就用手指或者在手機上寫數字。
慢慢地,憑著不到十個阿語詞匯,我可以隨便打車到任意想去的地方。如果地名說不清楚,也可以讓別人先把地名寫下來,然后拿給司機看。
買菜時,菜店老板不懂英語也完全不影響溝通,想要什么自己拿好,該付多少錢,老板用計算器打出來就可以了。就連我們中國的大爺大媽,也能在菜場自由暢買。
語言只是一個工具,除了口頭語言,還有肢體語言、表情語言等等。很多時候,口頭語言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當你明確自己的目的、途徑時,語言完全就不是障礙。
我有一個學藝術的朋友,她特別喜歡自己一個人打車四處觀賞當地的經典景點。她的英語真心不怎么好,但這一點兒沒有阻擋她出游的腳步和興趣。游覽前,看看景點相關歷史和旅游攻略,游覽后,發幾張很棒的照片加一篇文藝范十足的文字,總是引得大家紛紛點贊。
這是一個雖然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卻依然很酷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