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在“我有一個問題”中樊登回答一個媽媽擔心她女兒是大齡剩女的問題,他提出一個“溺水型心態”,生活中太多的人會說,等孩子長大,等孩子上了大學,等孩子結婚了,等什么什么人怎么樣了,我就可以很好了,看,我們總被周圍的事物甚至是遠方的 目標折磨,總是憋著一口氣在水中,覺得過了眼下就好了,但最后免不了還是要溺水。
心理學家有一個實驗叫“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無助是自己從生活中學來的,覺得自己現在和未來都可能沒法幸福,你可以擺脫的東西你認為自己不能擺脫。這種類型的人稱作“無助型”。有一類型是“及時行樂”,這種人未來可能不會幸福,還有一種“忍辱負重型”,現在不幸福,未來也不見得會幸福,他實現了一個目標后會有一個新的目標,通過改變外來環境來改變自己的幸福狀態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要做“幸福型”的,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怎么做到呢?
感受到此刻的快樂,其實幸福不是一種狀態,是一種能力,一種感知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在這四種象限跳轉,有時候幸福喜樂,有時候覺得絕望無助,年輕的時候忍辱負重,以為通過外在的事物就可以解決人生的問題,偶爾也會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得過且過,因此我們需要反省和體察,爭取更多時間能停留在“幸福型”里面,盡量減少停留在其他三個象限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修煉”。設定自我愿意達成的目標,同意幸福是快樂并且有意義的,快樂是你當前的利益,意義是你未來的利益。通過培養好的婚姻關系,而不是尋找。
人生最賤的事情是當你失去一個東西的時候,你才會感受到對他的珍惜。我們可以有欲望,但是不要被欲望折磨,我在為未來努力,但是我在開心的享受努力的過程,才是我們需要擁有的能力。
讓我們都能夠調節我們的想法和對 世界的看法,形容平和的面對人生的種種,這時我們就具備了這種對幸福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