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四九第五天 ?臘月二十四
今天寒假第一天
沒有什么比陽光明媚的午后,守著熟睡的女兒看書更愜意的了。
我有一個偉大的親婆婆:在公公忙于工作的日子里,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條。婆婆走后十幾年里,姐弟三人相親相愛,相扶相依。曾經和鉆爹打趣說:當年你勝出,兩個姐姐、姐夫加分不少,嘻嘻~
當然,我更有一個偉大的親媽,培養了一個如此優秀的女兒,嘻嘻~
昨天準備把辦公室里的一堆書運回家,找袋子的功夫被同事喝住:你看完一本來換一本,別眼大肚子小!一棍子打得我立刻泄氣~
也許是我時間管理做得不好,也許是我讀書方法不對,總感覺時間不夠用,讀書效率低。沙發上買了沒看的書看著就著急,購物車沒結賬的書鬧得我心里癢癢,后悔早干嘛去了!!!
晚上帶娃參加聚會,看著三個老爺們喝,三個小朋友玩,他們仨坐在一起,真好!
今天只讀了第六章P49-P77。之前說過本書處處重點,此章尤為突出。
先貼出本章總結內容:
書摘:
我建議大家在家里至少每周做一次我上面提到的那個有教育性的練習,畢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溝通技巧都是從家庭教育中得來的。
之所以把結束語放在前面,是因為此章的內容非常非常重要!
買這本書,僅憑此一章也是值得的。
書摘:
人類在腦海中形成圖片,然后再用自己的思維來理解這些圖片,并依自己形成的看法來做事。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和想到以及認識到的并不相同。大腦會在雙眼看到事物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經驗進行加工,而得出結論。
這個角色體驗很經典,所以字數多我也抄一遍:
書摘:
先確定一下誰是A誰是B,第一輪中A站著,B坐在A正前方的地i板上。交流一下彼此的感覺。一分鐘以后停下來,分享一下以這種位置交談是什么感覺。雙方換位置再來一次。
曾經,對于周圍的大人來說,我們就是坐在地板上的那個。這也是現在的小孩在家中的位置。
仍然保持剛才那種位置關系,體會一下你的身體是什么感覺。坐著的人得向上看,30秒之內他(她)的頸部和肩膀就會覺得酸痛,眼睛和眼部肌肉會覺得緊張,頭也可能開始疼起來。站著的人得彎著背朝下看,他(她)的背部和頸部肌肉就會開始疼痛。隨著疲勞的加劇,他們可能連看著對方都覺得很困難了。
這種姿勢所引起的身體上的不適對任何交流都會在感覺基調(feelingtone)上產生負面的影響。這種感情基調是潛在的,因而是意識不到的。
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長得很小,在10——15年(或許更長)的時間之內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交流都是在剛才描述的那樣一種位置關系中進行的。
書摘:
再試一下這個練習:還是同樣的位置,試著拉起手。地上的人要將胳膊和手舉起來而站著的那個要把胳膊放下。不超過30秒,舉著的那只胳膊就會發麻。
你見過多少次這樣的場景:孩子的兩只胳膊直直地被兩邊的父母拉著或是家長拽著孩子的一只胳膊匆忙地行走。
上面兩個練習其實光設想一下場景就能夠體驗身為小孩的不容易,如果每一個爸爸媽媽都能親身嘗試一下就會有更多感慨。此處該為薩奶奶熱烈鼓掌,生活中常見、常做,不注意的事情通過這兩個簡單的模擬練習直擊人心。
也曾身為小孩的我們,長大之后怎么就都忘了呢?
書摘:
孩子想要和父母交流時卻發現他的眼睛沒在看自己,就會覺得父母很冷淡,甚至是排斥自己。
如果你有小孩子,那么想辦法在交流時使你們的目光能夠平視。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可能得蹲下來,或者是讓孩子站在家具上使你們的目光能夠在同一水平線上。
做一個蹲下來的家長
爸爸媽媽們,照著上圖的樣子和你心愛的寶貝講話吧,注意,不是彎下腰撅著屁股哦,而是蹲下身,拉著娃的雙手。體位上的平等決定了心理上的平等,心理上的平等保證了溝通時的順暢,讓我們成為孩子能溝通的對象。
書摘:
人要想成功地與人接觸,就必須面對面,且兩人的目光需要是平行的。
目光平行相視是不是戀愛時用得更多?
如果說面對面,目光平行是溝通,那生活里、家庭中更多的是在說話,而非溝通。我想,最大的問題可能就在這里了。
書摘:
許多人都假定其他人能夠徹底了解自己。這是一種常見的溝通陷阱。
還有一個溝通陷阱是假設不論一個人說了什么,每個人都應該能理解他。
善于“察言觀色”是應對這兩個溝通陷阱的有力武器吧。仔細想來,這兩點的確是生活中常見矛盾的根源。下面兩句大白話是對上述觀點的粗淺解釋,嘻嘻~
你想吃雞,非說隨便,我點了豬蹄不和你口味,怪我嗎?
連你媽都做不到的,又憑什么要求我理解你的所有想法?
書摘:
人們可以通過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來檢視自己的大腦圖畫——使用描述性而不是評價性的語言。......如果我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則會說“我看到你的臉上有一塊泥漬”。......使用評價性的方法("你的臉上一團糟" )
精華!精華!
聽慣了評價,讓我們不會描述。做多了評價,也讓我們不會描述。
別說“無證上崗”沒受過訓練的家長,即便是所謂的教育專業人士——教師,更多的也是在進行評價而非描述,在這一過程中,先入為主的印象慣性難免會上一些孩子“吃虧”。
個人倒是很建議老師和家長溝通(尤其是反映孩子有待提高的地方)的地方時多用描述性,少用評價性的語言。不如,精神不集中,是不是可以改成:眼睛看窗外,低頭摳手。其他不一一列舉,請自行解讀。畢竟說娃不好的地方,哪個家長都不會愛聽,這樣轉換一種表達方法會不會更有說服力?
書摘:
當一個人總是說自己的不滿,而滿意的時候卻從不說出來,他就會被疏遠甚至被憎恨。
哦哦哦,我記住了,多夸人就對了哈~~
真心,這一章無論是實操練習,還是擺事實講道理,每一個內容都直指人心。邊看邊想:人家就是有學問,我全認同,就是說不出來,哈~以后就照著這章內容去實踐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