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余華?《活著》
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著,無論是幸福快樂還是孤獨痛苦地活著。
只有活著,才能看盡世界的精彩;只有活著,才能嘗遍世間的酸甜苦辣。
最初看完余華先生的《活著》,無以言說關于小說里福貴的悲慘人生,腦子里只能想到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悲慘”,以至于久久無法落筆寫書評。
當我整理自己的情緒,從書中的悲慘中跳出來后,拿起書本重讀了一遍,用一種平靜的心情再一次讀完。
作者用第一人稱來完成整個故事,小說的主人公一位叫福貴的老人平靜地給陌生的游客講述自己一生的經歷。
福貴家是地主,年輕的他不學無術,卻愛好賭博,常常往城里的妓院跑,最終被他敗光了所有家產,害的一家人從富麗堂皇的豪宅搬到家徒四壁的茅草屋,活活地把福貴爹氣死。
當福貴爹死后,福貴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依靠,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人,必須靠自己來養活這一家子,從此開始了悲苦的生活。
家境的貧寒,岳父把自己的老婆帶走,福貴也不敢阻攔,因為他沒有勇氣也沒有資格去挽留家珍,這一切都是自己造的孽,只要家珍過的幸福,不要跟著自己受罪就好。
家珍走后,家里斷絕了經濟來源,從來沒有干過體力活的福貴和福貴娘,還有年幼的女兒鳳珍,被生活逼到如此境地,福貴只好逼自己學會干農活,佃戶勞作雖然辛苦,卻有母親女兒不離不棄的陪伴著,至少還有一些溫暖,日子也算過得踏實。
家珍對福貴的愛一往情深,后來她帶著兒子有慶回到福貴的身邊,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苦再累的生活都會撐過去的。福貴看著自己的兒子從小就開始受苦,心疼了起來,痛恨當年的自己,可后悔也無法改變事實,只能接受眼前的一切,并加倍努力去改變自己,讓一家人不再受苦。
人吶,總是在失去之后才會懂得珍惜原來的幸福。
福貴真正悲慘的命運是從家中去城里幫母親請郎中看病的路上被抓去當壯丁開始的,當壯丁的那段日子不僅生活貧苦,還整天擔驚受怕,幸好,幾年后活著逃離了那種無法言笑的日子。
當他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后,卻更加無法歡笑,連母親的最后一面都見不到,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遺憾和痛苦。我們常人無法體會那種終于可以從生死關頭逃跑回家和家人團聚,卻發現再也見不到了,我們無法體會那種從喜悅到極度悲傷的痛苦。
從此,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的先他而去,那是一件一件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他的內心是多么的痛苦啊,有多少人能承受這種痛呢?
他的兒子有慶是最可憐的,從小跟著他受苦,天真爛漫的小孩為了救老師(縣長夫人),爭搶著給老師獻血,而無良的醫生卻為了救縣長夫人而抽干了幼小的孩子的血,最后悲慘的死在醫院里。
福貴抱著冰冷的兒子從醫院走回家的那段路像是走了一輩子那么長,一路走走停停,止不住的淚水,這是一種多么揪心的痛啊,一種難以訴說的痛,當他得知那位縣長夫人是在壯丁時認識的同生共死的春生的老婆后,他卻原諒了害死兒子的這些人。
這種寬容的心,以一種寬廣的心態去接受一切難以承受的事,試問有多少人能做到?又有多少人能承受這種痛?
他的女兒鳳霞,從小不會說話的她好不容易嫁了個好人,準備在城里過幸福的日子,卻因難產而死,那時的福貴已經欲哭無淚了。女兒走后,老婆也跟著走了,家珍卻是無牽無掛的走了。
后來他的女婿在工地被水泥板壓死。從此,他帶著外孫苦根在農村相依為命,一個老人,一個小孩,孤苦伶仃,卻依然堅強的活著,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不料,卻因自己的疏忽,煮了一鍋豆給孫子吃,餓慣了的年幼無知的孩子卻不知何種情況是吃飽了,最后活生生給撐死。
最后,只剩福貴一個人了。
他買了一頭牛,從此,一人一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個人在經歷了那么多苦難后,還能堅強的活著,坦然的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他的心胸得有多寬廣啊!
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常常是經歷了一番痛苦或是悲慘之后,往往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死去,從此再無痛苦和煩惱。
另一種卻是堅強的活下去,不管過去有多痛苦,不管生活有多艱難,我們要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遇見的每個人,不去埋怨那些制造痛苦的人,堅強地活著去看盡世界的一切風景。
在旁人眼里,福貴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可對于他自己卻是幸福的,當他向一個陌生的游客訴說自己過去的一切經歷時,他的臉上卻閃著平和的目光。
過去雖痛苦,那段經歷里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有世上最好的妻子,有世上最孝順的子女,還有女婿和外孫,還有那頭叫福貴的老牛日夜的陪伴。
就像余華說的,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們要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幸福,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和后悔,也不要讓自己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好好地活著,去走沒走過的路,去看沒看過的風景。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