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交流分享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教與學的“四重視三幫助”、“四深入三創造二擁有”在本學期在基礎上更加精準與課堂,精準于學生,精準于閱讀,在小學階段以課標為指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十分重要,本學期語文就前期與聯盟區均值相比整體高6個百分點,主要體現在后進生的的轉變,在三年的語文教學中對這個班級學生學習抓手比較精準,在正常的教學中能夠摸索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本學期四一班教學的基本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班級學生兩極分化差距逐步增大,后進生學習依舊難度較大,學生的自學意識不高,因為工作和生活原因,本學期對學習的耽誤較多,從而嚴重影響到學生的知識體系與學習成果檢驗的頻率,導致學生學習沒有重心,惰性意識增強,尤其后進生的學習效果不能及時的得到反饋,其次是家校合力的力度不足,學生作業問題難依舊存在,也通過實踐形成了不成熟的一些探索與大家分享:一是閱讀的滲透;二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三是操作性強的評價獎懲機制;四是發揮家長促學的原動力;
一、閱讀的滲透
(一)重視閱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呂淑湘先生說過:“學習語言不是學1套知識,而是學1種技能。”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然是教給學生技能的,閱讀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指導學生多讀,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步建立學生的閱讀興趣,只要堅持閱讀就能體現思考的意識,對于學生極為重要。在課堂中學生不回答問題本身是缺乏思考性,其次是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問題設計還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
1.多讀培養學生讀與想的能力
閱讀中在書目的選擇上沒有嚴格的要求,適用于小學階段的書目讀中在書目的選擇上沒有嚴格的要求,適用于小學階段的書目都可以涉及,要達到泛讀到精讀的過渡,從知其一到知其意的轉變。通過長時間的積累以達到由“量變”到“質變”,在多讀中咀嚼感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讓閱讀效果更明顯,對讀法的指導要緊跟閱讀的需要,通過閱讀要打開想象的能力,在現高品質閱讀的要求。
2.整體閱讀,培養學生語感的能力
在整體閱讀教學中通過理解培養語感能力, 語感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無疑,培養語感除了體驗生活以外,還要在閱讀教學的體會、欣賞中培養。通過利用優秀的范讀,更多的讓學生在文中感悟,通過小打卡的錄音讓學生先多次聽范讀后,在去配音打卡,培養語感感知帶給自己的興趣,有渴望性,并不是學習附加的一種任務。(二)重視朗讀在課堂中的實踐性
在課堂中以朗讀感悟為中心,通過朗讀手冊的學習,體現大聲的朗讀,每天讓學生堅持每日一誦、午誦,自習前的對讀、講故事,鍛煉學生敢于大聲朗讀的訓練,在課堂中平時利用朗讀我們對于課文的朗讀要求學生讀出感情,注重方法。如:比較式讀、對話式讀、想象式讀、模擬聲音式讀。在課堂中設計時以問題為中心,培養質疑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形成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在互問互答中增加了課堂的活力。
(三)重視讀書的過程性體驗
在班級開展閱讀兩年多時間,在學生成績提升真正有促進作用的就是閱讀的影響,現在班級教室有140本高品質書籍,將書目進行分類,在班級組建閱讀小組,以小組類組成書友,能夠完成閱讀、研討、交流、分享等各個環節,增大讀書面的思考,閱讀周期為三至四月,以書本的薄厚、難易程度而定,閱讀快的小組在分享匯報后可以對換,進行新一輪的閱讀,在每本后要完成故事的續寫、詩配畫,讀書卡,創編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反饋。一學期下來學生閱讀量在15本以上,閱讀快的學生在某個階段進行組合研討完成班級閱讀匯報。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加強親子閱讀的打卡分享,讓學生帶動家長每周完成至少兩次讀書視頻語音的分享,將優秀打卡分享閱讀群,截止目前親子閱讀多者達到100多天,少者30多天,能夠達到促讀共讀,打卡時常與內容的深入體現著親子共讀的效果。在過程性體驗中體現最突出是通過閱讀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不斷提高,在書目的選擇上更有目標,在閱讀方法中有所得,能夠實現中短期的閱讀計劃,切身的感受到閱讀帶給自己的改變。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還于課堂主角
每一個學生渴望被認可,也希望通過每一次的實踐不斷增強信心,平時的教學設計更多的傾向于要去鼓勵的孩子,小學語文的課程能解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講透,學透已經很難得,有些問題不放大,無限延長,點到為止,從小問題中加深學生的理解。話題的深入最好切合學生生活化,讓學生有話說,說到位,還想說,對于重難點的突破有積極作用。
2.還于生活的主角
語文老師要更懂學生的心理狀態,根據平時的觀察,平時上課注意力不專注,學困生在下課或者玩耍時的狀態是放空,沉醉于活動中,進入課堂上就恰好相反,以上形成的因素很多,學生本身對于課程、知識的興趣度,教師的授課方式,交流方式,對于思考的不自信等等,突破學困生除過有效的學習方式外,突破心理相當重要,以班級后進生為例,幫助他們打開心里的表達,走下課堂,走進活動,走進心里,通過拉近距離,聊生活更好的去了解學生的狀態,只有在生活中認可參與的意義,還于他們主角,對后進生提高學習積極性,接納老師的要求有重要作用。
3.還于學生中的主角
每個人都是相互學習的,都有獨特的特征,在很多時候學生也是個人都是相互學習的,都有獨特的特征,在很多時候學生也是在相互促學,相互影響下成長,樹立健康的競爭意識,以學生為榜樣,在平時教學中能夠及時表達,帶著思考。班級中相互平行的學生可以相互為榜樣,在良性的競爭中獲得成長,允許師徒間的置換,重視自己的體驗。班級領頭羊多了,很多事將事半功倍,以班級為例,發揮班干部的負責人制,要有經常性抽測,作為助教小老師,鍛煉她平時的綜合成長因素,把學生的學習當做自己的事,有能力去組織學生自覺學習,在教師不在的的情況下保證教學正常開展,助教小老師的作用尤為重要,其次的課代表,主要負責語文作業的安排,收交,課間時間后進生的作業督促,師傅、小組長、打卡管理員,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有事可做,相互學習,服務他人。體現學生本身的價值,在課堂中主角的養成,對集中精力強化學習有重要的保障。
三、操作性強的評價獎懲機制
1.幫助優化促學的機制優化促學是輔助教學很好的途徑,在這里包括培優轉差、師徒結化促學是輔助教學很好的途徑,在這里包括培優轉差、師徒結對、小組合作等方面,簡單的學生之間的幫助學習沒有很好的機制為依托積極性還是不高,師徒結對、學困生重點幫扶是在二年級培養開始初步顯示成效,同桌以優困結對成師徒關系,平時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師傅可以根據時間再次督促完成,當天事當天完成,并且要提高效率,小組長與個別師傅也結成師徒,課代表與小組長也結成師徒,這樣就建立的學習鏈,相互督促相互影響,隨時可以測試,為了鼓勵師傅、師傅的積極性進行了貼星獎勵,個人表現、師傅表現達到預定評星次數可以滿足學習方面的小要求,不但鼓勵了促學的作用,也提升了相互之間情感的交流。
小組合作以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根據課程的要求可以進行四人一小組、六人一小組,大組組合等,可以滿足自主性、自愿性、互補性原則,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靈活處理,為了滿足課堂的要求學習小組應該由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性格特征組成,盡量可以做到互通有無、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而這里用到的促學機制可以依托班級優化大師更加有效直觀的記錄學生課堂表現,與家長手機端綁定可以實際了解學生課堂表現情況,同時也可以結合教室好習慣、五小明星標進行綜合評比,把獎勵機制實際有效的用起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2.促進心理需求的機制
讓學生一學期一直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激情比較難,從開學初設計獎懲機制,從學生心理出發有一定的渴求性,尤其進行鏈接式學習時對于發揮團隊力量,榜樣力量特別適用,以師徒共學、個人表現、各項作業、突出共享等進行全方面的激勵。如5顆星:一個擁抱、10顆星:一張合影、15顆星:滿足小要求、20顆星:老師買一個學習用品、25顆星:換一個同桌、30顆星:家訪、35顆星:一套繪畫材料、40顆星:一本喜歡的書籍。懲戒學生結合學習會讓學生減少犯錯率,如讀書卡不做會多交幾張,成為班級共享讀書卡,暫時收回學生喜歡的書籍1天,等完成任務后領取,得到老師面對面聽寫機會一次等依托心理變化的促學方式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期待。
3.建立平臺展示的促學機制
對于激活學生學習激情和潛能有重要的作用,而所謂的平臺是給學生自我展示更大的舞臺,能夠讓他們更加自信大膽的展示和表達,有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會延伸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然基礎。一個不善于言談的孩子隨著小舞臺的鍛煉,在大舞臺也可以表達自如,幫助建立平臺也就是無形中給他們提升學習交流的平臺,打開了新視角,針對學生本身的特長和實際情況出發,找到切合的平臺去展示,從建立自信到榜樣模范,平臺也是課堂,就是這種大大小小給學生創設的課堂情景,讓我們越來越多發現有潛力、動力、信心慢慢的孩子,而現在我們通過虛擬的互聯網平臺讓一個普通的孩子更加的優秀,并影響更多的孩子一起進步,也期待更多的學生利用平臺看到更大的世界。四、發揮家長促學的原動力
1.創造和諧的家校關系
孩子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是決定作用的兩個主要因素,眾多的實踐只有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學生的效果更明顯。不管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與家長的關系處理直接決定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在教學中走進家長,有效的溝通、理解信任才能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使學生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開心快樂的學習成長。這學期有漠不關心的家長也有從打工到留守的家長,有時候老師的付出并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我們還要耐心找更多的方法讓家長關心學生學習,根據這兩年積累的經驗,加強家校溝通,應該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像負面的關系盡量可以消除,只要我們之間用平等、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家長才能信任,所以在平時的交流中可以是朋友的身份。還需要有換位思考的能力,我們是一名老師也是孩子的家長,從這個角度把握心理,才能當遇到問題時找到最好的處理方式,從而達到攜手共育。
2.關愛學生影響家長
學生是家校關系的紐帶,轉化良性的家校關系,首先要關心愛護學生,這是雙方保持溝通交流的基石,更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會是我們教學中的巨大教育力量,通過老師的用心,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認可。讓學生喜歡你、贊美你,再讓學生把你的愛與家長分享,讓家長在內心感受到,你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才會在內心接受你,這就為和諧的家校關系奠定了基石。
3.看見價值,做學習型家長
家長同樣需要鼓勵和表揚,通過一次活動,一次交流,將好的方長同樣需要鼓勵和表揚,通過一次活動,一次交流,將好的方面放大,讓家長體會到某件事中自身的作用,會引起家長的反思,在做學習型家長首要是懂得反思,懂得去理解,其中起引導作用的就是老師。作為老師在影響家長首先是自己先要給學生樹立榜樣力量,其次建立共同的話題,開展體驗式印象深刻的活動,把家長作為班級建設的一部分。其次是在學生每周回家要設計相關的互動內容,讓家長多去交流,關注孩子,發現問題已得到更有效的解決,最后是加強親子閱讀的意義體現,也利用平臺化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榜單表揚,利用周末進行重點學生家長的回訪,起到對學生作業的督促,時刻提醒家長本周要陪伴孩子完成的內容。充分利用社群化學習建立社群圈,讓更多家長參與交流,以點帶面讓學習型家長成為班級共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