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這事,現在不僅僅只是放松;很多時候就是人格的一部分,你聽什么歌很可能就決定了你的交友圈是什么樣的 ,如果你們兩個聽歌重合度達到80%以上,那基本就可以當彼此的soulmate了。
?歌以群分,一旦出現了團體,就很難不各方較量一下,于是就順其自然出現了一條鄙視鏈。
如果你喜歡內地的網絡歌曲,將Mc天佑的喊麥奉為甘露,《愛情買賣》單曲循環,而你的女朋友卻喜歡英倫搖滾,談論的都是你聽不懂的pinkfloyed、thebeatles和滾石,你們注定會有一天為客廳里的音響放哪首歌吵起來,因為鄙視鏈里:
英倫搖滾地下廠牌>歐美流行音樂>日韓港臺流行音樂>內地網絡歌曲
不僅是地區的音樂,就算你們聽同一曲風,也有一條鄙視鏈。
比如民謠:
實驗民謠 > 地方民謠 > 酒吧民謠 > 城市民謠 > 校園民謠 > 屌絲民謠 > 選秀民謠
不管他們聽不聽得懂國外民謠,聽bob?dylan就是瞧不起聽宋冬野的。
甚至連音樂播放器都有鄙視鏈:
Apple music>網易云音樂>蝦米>QQ音樂>酷狗音樂
為什么高端人士討厭用酷狗音樂?上來就整一句「Hello,哭夠」真的會把他們整哭,他們寧愿每個月花幾十塊包月Apple music洗洗耳朵。但如果你喜歡五月天又喜歡周杰倫,那么請同時下載QQ音樂和蝦米音樂。
然而真正懂音樂的只會認為沒有客觀上的好音樂與壞音樂,只有主觀上的我喜歡的音樂與我不喜歡的音樂。他們才不管你是用哪個APP聽的哪個音樂,老子喜歡才最重要。
如今聽歌不像過去,過去聽歌“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鍧,管弦燁煜”浩浩蕩蕩。1877年留聲機問世,也是要宅家洗耳恭聽。即使是后來有了MP3,也要上網下載進去聽。而現在只要有手機有網,想聽哪首點哪首,媽媽都不用擔心你偶像的唱片賣斷貨了。配合著快節奏的生活,聽歌也變得碎片化。
以小鬼菌的切身體會,現在人都喜歡這樣聽歌:
1.不懂聽什么的時候,就點APP上的“猜你喜歡”然后吐槽“我不喜歡”,最常見的狀態就是:一邊用隨機播放或猜你喜歡,一邊不斷點擊跳過。
2.偶爾聽到好聽的歌曲,才會順藤摸瓜,聽 TA 的其他熱門歌曲或者專輯;發現好聽的歌之后可能會去找整張專輯;以及在音樂網站或 App 瀏覽的時候會被一些專輯封面的顏值吸引點進去聽。
3.但不管是16G的還是256G,下載歌曲的人現在越來越少,偶爾沒網要離線聽音樂的時候就會點開最近播放聽之前緩存好的。
4.歌曲被當作計量工具,“我今天跑步的時候要跑完九首歌”、“敷上面膜,三首歌聽完之后拿下來”,“洗澡的時間大約是十首歌”。
5.不怎么主動聽新歌,而找新歌的方式,影視作品和音樂類綜藝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
6.會經常使用單曲循環的功能。有時候會“聽一首歌聽到吐,然后再換一首單曲循環”。而且,“總有那么幾首歌,每次聽歌都會點開聽幾遍”。
7.即使是喜歡同一個歌手的粉絲內部也有鄙視鏈。比如在李健和徐佳瑩參加《我是歌手》之前就喜歡他們的人可能瞧不上從《我是歌手》涌過來的大批粉絲。
8.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又有表達情緒的需要,這時候用手機分享一首歌或者歌詞截圖可能會成為在社交網絡上簡單含蓄地表達自己意思的一種方式。
9.這種情況下,聽歌 App 的界面美觀程度更加重要,有時候用 QQ 音樂和酷我音樂聽歌的年輕人截圖的時候還要糾結一下要不要換個播放器。
10.不喜歡(或者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喜歡)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流行歌,但越來越重視歌手和歌曲的“網感”,特別是帶有調侃意味的歌。不怎么聽新歌,但會專門去搜一些突然火起來的網絡歌曲去聽,比如《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了》、《感覺身體被掏空》這種。
不論你中沒中槍,不可否認的是音樂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汪峰往街上問一句:“告訴我音樂是你的什么?”我想也會有一大票轉過頭回答他:“是我的肉!我的根!我靈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