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兒在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另一個小朋友忽然搶走了她手里的玩具。女兒開始大聲嚷嚷,帶著哭腔說:“還給我!”? 那個小朋友不給,女兒就開始動手打她……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小孩子之間的游戲,常常會出現這種場景。一個搶另一個的玩具,不給就打架。還了玩具的一方還會嗷嗷大哭……
以前總覺得孩子就是這樣,打打鬧鬧,一會哭,一會笑。卻全然不知這背后有什么心理傾向,看了查理芒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對很多事情背后的動機倒很清楚了。
女兒被搶了玩具,會哭和打人是因為她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眼前的損失讓她必須做出反應去捍衛屬于自己的東西,這些倒不是用孩子大不大方,有沒有教養來解釋的。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物品歸屬的概念,她知道什么是她的物品,也知道捍衛自己的權利了。
那那個被強迫還回玩具的孩子為什么也會哭呢?
明明就是別人的玩具啊?還回去是應該的。
這在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中是屬于損失即將擁有的好處的自然反應,就是如果有個人即將得到某樣他非常渴望的東西,而這樣東西卻在最后一刻飛走了,那么他的反應就會像這件東西他已經擁有很久卻突然被奪走一樣。
搶走玩具的小朋友,他已經玩了一會兒這個不屬于他的玩具,他已經認為這短暫的擁有就是玩具真的屬于他了。最后被迫還回去,就是搶他的,剝奪了他玩玩具的權利,自然也會哇哇大哭。
用心理學傾向解釋生活出現的問題,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下次對孩子們的表現會更淡然了。
2、
”樓下那個女的買彩票買瘋了……!“
老公回來跟我說了樓下美容院的女主,天天去打彩票,一打就打好幾百的。買完了沒中還去取錢接著買……
喔,好吧。我一個從不買彩票的人,對這種天天瘋買彩票的人難以理解。買彩票就是小型的賭博,把希望放在一個概率極低的事情上,不是賭博是什么?!
買彩票也不是會每次都不中獎,反而是每次會中一點點,那一點點的希望讓購買彩票的人認為他能中更大的獎。如果買了后,一點都沒中,那彩票購買者就會覺得自己中大獎的權利被剝奪了。被剝奪的超級反應傾向接著刺激他投入更多金錢買更多的彩票,因小失大的不理智行為常常發生。
看到彩票店里常有很多老人買彩票,就知道了。他們可能生活上很節儉,但在買彩票上卻出手闊綽,而且買的還很規律,定期定額地投入在彩票上。這也是這類帶有賭博行為的事容易讓人上癮導致的。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在生活還有很廣泛的定義,如果我們知道了這種心理傾向的原理,以后遇到事情時,啟動你的元認知,控制自己的過激反應,是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的。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