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時,我們班轉來一位女同學。看著比我們大,做事比較踏實,雖然穿著不太相宜的衣服,但我覺得她人很好,喜歡跟她一起玩。相處一段時間后,她跟我說:“媽媽去世了,爸爸在監獄里,我被接來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短段幾句話,她說的很平靜,顯然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而我聽著卻很震驚:天吶,去世、監獄……這是電視嗎?不是,是我的同學,就發生在我同學身上,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身上。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認真的聽別人說出自己的故事,那么真實卻充滿無奈。“我希望快快長大,長大了我就可以掙錢了,那樣外公外婆就不用這么辛苦了。”那次坦露心聲之后,我沒有因她家情況復雜而遠離她,反而因為這份信任,與她關系更加親密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知道為什么她那不合體的衣服是其他親戚送的;她每天要幫外婆做很多家務;她沒有表現的那么早熟與堅強,她想爸爸、更想媽媽;她不敢在外婆面前哭,怕她傷心……一個半大的孩子,承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她的處境我無法理解。生活對于她來說,苦嗎?苦!但是她并沒有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反而對生活充滿希望。
2、
小區門口一個修鞋匠,50歲上下,身材瘦小、皮膚黝黑。每天上班總能見到他默默的守在小攤前,等著生意上門。有一次我的包包拉鏈壞了,跑到他那問能否修好。他點頭答應了。在修的過程中,與他閑聊。
“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你,生意如何?”沒想到這么一句話竟打開了他的話匣子。
“唉~很辛苦,早上6點之前起床,6點半騎車送兒子去學校,緊接著自己來這里擺攤,中午回家吃頓飯,下午1點去公司上班,晚上10點多下班,到家11點多,12點左右休息……”。
聽聞他流水似得敘述,我竟不知如何接話了,為了避免尷尬,我說“這么辛苦,覺得累吧。”
“怎么不累呢,睡的不夠,吃的不好。”說著他停下手中的活,微微抬頭看了我一眼,又低頭繼續修包。“不過,看著兒子越長越大,老婆生活也能自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你不知道,我結婚晚,孩子現在才讀小學。不過等孩子再大一些,能自己騎自行車去上學,我也就輕松點了。”他說著,臉上略過一絲期待。
“你老婆身體不好?”
“嗯,好多年了,不過好歹現在自己能照顧自己了。她生完孩子,就一直臥床了,前些年真是太苦太累了,照顧孩子、照顧她。現在呀,好多嘍好多嘍。”
望著他那憨厚的、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全然看不出任何苦逼神色。
“好了,姑娘你試試。”
“可以了,能拉上了,謝謝啊!”
臨走時,除了道謝,我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愿他的生活越來越好!
3、
一次出差回來,上了一位的姐的車。剛上車,就味道了好濃的咖啡味道。我喜歡喝咖啡。聞到了這香濃的味道,不禁問:“大姐,你也喜歡喝咖啡啊。”
“嗯,算是喜歡吧。不過,我每天要喝7杯左右。”
“啊,喝這么多呀?這樣對身體不好的。”
“沒辦法,做我們這行的,每天早出晚歸的,得靠這個提神。我現在都把咖啡當白開水喝。”
“早上幾點出門?”
“4點多起來,洗刷好就出門了。這車是2個人輪著跑的,一人一天,想多掙點錢,就得早出晚歸。”
“哦,4點多是很早的。”
“我40多歲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里開銷大。女兒讀高中,兒子大學快畢業了,今年初剛湊了首付給他買了套房子。”
“你們太不容易了,現在這房價這么高!”
“買房子是不容易,但是要沒房,兒子以后談對象會更不容易。”
“哦……”
“我家何止這點事。哎,我婆婆幾年前就癱了,我每隔2小時要回家翻翻身,中午還得給她弄點吃的。晚上我老公到家再給她翻翻身,不然容易生瘡。我自己爸媽都是農村的,條件也不好,現在年紀大了,看病吃藥都得花錢。我也想多掙點錢給他們用。”
“大姐,你太不容易了。”
“姑娘你還年輕,感受不到,這都是命啊,人呀硬不過命的時候,就得咬牙挺住向前走。挺過去就好了,你看我現在都已經習慣了。我老家是安徽的,我們那邊有個地方電視節目—《第一時間》,都是講跟咱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我空了就愛看這檔節目,看后覺得我的生活還是很幸福的,起碼家人都在身邊、沒有發生意外的,更沒有賭博嫖娼、吸毒犯罪的。我呀,知足了。”……
也許太久沒有人跟他們聊天了,遇到一個愿意聽他們說話并且跟他們的生活沒有交集的人,總能放下心中的戒備、吐露心聲,這可能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吧。
生活苦嗎、累嗎?答案是肯定的。看著路上來來往往、匆匆忙忙的行人,光鮮亮麗的背后,包裹的是不為人知的心酸。如果你有機會跟他們交談,就能體會他們各自的苦和累。但他們仍每天孜孜不倦的前行,就是因為心有執念。
人活著,都是負重前行,正如路遙所說:
既要腳踏實地于現實生活,又要不時跳出現實到理想的高臺上張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豐滿的體系,引領我們不迷失不懈怠。待我們一覺醒來,跌落在現實中的時候,可以毫無怨言地勇敢地承擔起生活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