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次第花開】
? ? ? ? 這本書是我在一泓讀書群獲得的贈書。《次第花開》,一看這書名就覺得很美,關鍵是它所用的文字內容也很美,讓人翻到書本任何一頁都能被吸引,并且能靜下心專心地去品讀。每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喜歡拿出這本書,看一會兒就能讓自己心情平和下來。在我迷茫的時候,這本書讓我坦然面對心的本性,重新找回心靈的力量,直面問題,解決困難。
? ? ? ?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寂天菩薩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與君共勉!
? ? ? ? 當你放下成見、偽裝和打算,不再牽掛、焦慮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開。
【讀書分享:關于疾病】
? ? ? ? 生病本是人生尋常事,這世上沒有人不曾生病,但大多數時候也只是自己忍受病苦的同時連累身邊的人一起擔心操勞,談不上有多少積極的意義。當身處逆境時,不妨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以更加現實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的考驗,看看從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東西。很多情況下,疾病會成為我們培養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好機會。
? ? ? ? 初學者很難直接體驗到無我,但可以經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不斷強化這個觀念,也會相當有幫助。比如生病了我們一般會說:“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慘!”這時候如果我們提醒自己:沒有我,只是這個肉體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問題,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時的感受,而感受隨時在變化。僅僅是知道沒有一個實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會令心里的焦慮、恐懼放松很多。
【讀書分享:感受快樂】
? ? ? ? 有時候,人們并非不快樂,只是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如果你試著去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會發現情緒就像天空的浮云,多變而易散,遠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發現根本沒有立足之地。盡管如此,天空還是經常出現浮云,在我們心性的天空中,情緒的浮云聚成云團,構成我們的心境。快樂滿足的情緒多,心境便安樂。
? ? ? ? 快樂就在我們身邊,可是人們要么因為心不夠靜,察覺不到它們,要么因為快樂轉瞬即逝,來不及充分感受。如果人們能像觀察自己臉上的斑點皺紋那樣,去了解熟悉自已心念的活動,就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如果人們不是把快樂一味寄托于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給人的刺激,那么快樂的感受是可以延長、擴大的。
【讀書分享:把快樂寄托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
? ? ? ? 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滿意。”
? ? ? ? 很多時候,我們恰恰需要做減法。心思單純,生活簡單就很好。仔細觀察,我們深深執著的人、事物、狀態等一切,沒有一樣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 ? ? ? 人們之所以認為自己必須要這樣要那樣才會快樂,完全是慣性思維在作怪。當一些突發事件,如疾病、災難,打斷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并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感到快樂。
【讀書分享:關于修行】
? ? ? ? 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采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讀書分享:我們若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必須做到自律。】
? ? ? ? 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留心觀察自己身、語、意的活動,觀察負面情緒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的破壞性、欺騙性何在。即使像憤怒這樣狂暴的負面情緒,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也需要各種條件才能產生和壯大。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就有辦法克制、削弱、化解憤怒的情緒。
? ? ? ? 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益的想象中。
? ? ? ? 情緒具有傳染性。當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大家先是感到心里不痛快,接著不知不覺中傳染上壞情緒,繼而又把壞情緒傳給別人。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共同形成一種慣常的氛圍,可以是家庭氛圍、工作氛圍,也可以是更廣泛的社會氛圍。
? ? ? ? 負面情緒具有欺騙性,它讓我們相信可以從中得到保護和滿足。很多時候,我們發怒是因為覺得這樣我們會更強大,可是你看辯論中,往往是理屈詞窮、眼看敗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開始攻擊謾罵。同樣的,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個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內涵的不夠豐厚。
? ? ? ? 對負面情緒進行仔細觀察,我們會慢慢發現,負面情緒的存在直接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沒有自律,無論是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還是建設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 ? ? ? 然而,自律不是壓抑情感,不是遵循強制的規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樣子給人看,自律的動機是考慮他人的感受。
【讀書分享:怎樣激發和培養給自己和其他人帶來幸福感的品質】
? ? ? ? 幸福感源自內心的安寧,而僅僅克制負面情緒尚不足以建立強大、平和的內心世界,我們還需要主動去培養正面、積極的心態和情感。
? ? ? ?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有人把布施比作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布施中,受者、施者雙方都會獲得利益:受者免受匱乏之苦,施者也從中收獲了喜悅和自尊。布施讓我們學會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緊緊抓在手中,也不再只關注自己。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給予是會讓人感到豐足而不是貧乏的。布施的目的是學習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所以布施的發心很重要。
? ? ? ? 樂觀、知足是現代人很需要去培養的心態,否則,面對竟爭的壓力、各種各樣的選擇和誘惑,生活很容易便會失去平衡并籠罩在焦慮的陰影中。調整心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們們應該努力去做。
? ? ? ? 忍辱指不畏艱難,能夠忍耐并有勇氣克服困難,同時對一切,即使對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忍辱中的勇氣不是來自意志力,而是來自內心的柔軟和開放。在生活困難的打擊下,努力不讓內心變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難的時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忍辱的另一層含義是容忍,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我們要學會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難挫折,心中始終不忘我們的目標是有情眾生都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讀書分享:真正的信仰能幫你排遣內心的負面情緒,使生活平衡喜樂 】
? ? ? ? 試著建立一種精神信仰,讓自己的內心充實、安定起來。物質生活是很容易讓人厭倦的,欲望沒有滿足時不甘心,且滿足馬上生厭。如果沒有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心和厭倦的循環中,心里越來越浮躁、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你排遣內心的負面情緒,使生活平衡喜樂。
【讀書分享:關于無常】
? ? ? ? 看看現代社會,人們一切的苦惱、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忙忙碌碌無非為逃避無常。非常有意思,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
? ? ? ?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送,人事代謝,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 ? ? ? 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觀念、思想會改變,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風順的事業會轉眼間破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這就是執著的由來。由于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會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無常,而是執著。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 ? ? ? 接受無常,開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從久遠以來,你一直習慣于逃避它。其實,無常像一個面貌丑陋、內心溫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會害怕看見他的臉;一旦你了解他,就能與他愉快相處。
? ? ? ? 無常是修行人的密友,它時刻提示我們保持警醒,并且給我們以鼓勵和希望。無常意味著凡事都有改變的可能。不管我們以前犯過多么大的錯,也不管我們現在有多么愚昧無知,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就可以清凈過去的罪業,逐漸不再迷感。
【讀書分享: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 ? ? ? 我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產生相應的后果,都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帶來改變。有些行為的后果很快顯現,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結果,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里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后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果。因果的法則無所不在、深奧復雜,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 ? ? ? 我們遭遇的困難、痛苦只是過去行為的一個結果,沒有理由責怪他人,也沒有必要自責。你若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它,那么正在經歷的痛苦不僅完結了一段舊的因果,而且還會成為一個新的善因,開啟一連串正面的反應。所以,痛苦并不總是壞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我們非常重視發心,因為行為的后果主要是由它背后的動機,也就是發心決定的。
【讀書分享:保持覺察】
? ? ? ? 保持清醒與覺察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因為它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評判、不希冀、不回避。這簡直讓你感覺走投無路。可是,覺察還不止于此,你還要清清楚楚地看著自己是怎樣試圖尋找退路、出路卻無果而終的。以前當你不痛快或遇到問題時,你可以焦慮、尖刻、遷怒、自責,可以吵鬧著把周圍的空間填滿,可以不理會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緒的發泄中。然而,保持覺察讓你認識到這一切都無從做起。
? ? ? ? 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于做出反應,不急于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習慣這種不迎不拒的做法。
【讀書分享: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課】
? ? ? ? 在無常面前,以強化生活和自我為目的的修行變得支離破碎,收效甚微。我們若能放松下來,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會因此變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轉變會在這時出現,我們也會因為放松而第一次嘗到自由的滋味。
? ? ? ? 放松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讀書分享:修行是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扭轉習慣,使自己逐漸擺脫困窘的境地】
? ? ? 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大都在牽著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習慣,尤其是心的習慣,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穿境,比如緊張對抗,還有趨利避害、推卸責任、自以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們修行便是要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扭轉這些習慣,使自己逐漸擺脫困窘的境地。
? ? ? ? 趨利避害大概是所有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趨利避害本身并沒有問同題,我們想脫離痛苦、尋求解脫,這就是趨利害的一種表現。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藉,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
? ? ? ? 用來幫助我們逃避不安的種種活動本身又會帶來新的煩惱和問題。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適,而實際做的卻是用一種痛苦代替另一種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 ? ? ? 把自已看得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強的習慣。雖然我們都知道佛陀的教誨——我執乃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把什么好的都留給自己,自以為是,特別在意自己的那一套,遇到問題就責怪別人。
? ? ? ? 抓取這個動作暗示著內心的恐懼。嬰兒初生到這個陌生未知的世界,拳頭是抓得緊緊的。我們們緊張、害怕的時候也都不由自主地握緊拳頭。因為我們一輩子都在擔心失去,便一輩子都在抓取、囤積,永遠缺乏滿足感。
? ? ? ? 從抓取轉向舍棄,仿佛是個重大選擇,而實際上我們別無選擇。不管愿不愿意,我們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歡笑、淚水、成功、失敗、愛、恨,乃至整個世界,都會離我們而去。
【讀書分享:只有不排斥別人オ能接受自己】
? ? ? ? 我們拒絕與他人溝通,通常是因為我們覺得那些人不會理解我們。我們排斥他人什么,實際上正反映出我們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覺得別人不會理解你,說明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別人。如果你討厭別人貧窮,說明你害怕自己貧窮。如果你排斥別人的淺薄、狹隘、冷漠,說明你不想面對自己身上的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只有不排斥別人オ能接受自己。
【讀書分享:慈悲心】
? ? ? ? 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困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
? ? ? ? 我們常說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已,并且首先是針對自己。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讀書分享:菩提心】
? ? ? ? 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
? ? ? ?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做到這點對修行人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愿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薩道。
? ? ? ? 大乘佛教徒為了一切眾生的最終解脫而發愿修行佛法、證得無上正等覺,這種發心稱為菩提心。
【讀書分享:培養慈心就是培養愛的能力】
? ? ? ? 慈心相當于內心毫無偏見的友愛之情,培養慈心也可以看做是培養愛的能力,學習以真誠和善意去對待眾生、與外界相處。對普通人而言,一開始就平等地關愛所有眾生頗為困難。通常我們從自己開始,愿自己快樂,然后懷著快樂的心情逐步將友善擴展到我們愛的人、親友、陌生人、讓我們憎惡的人以及一切眾生。
? ? ? ? 通過對自己行為和感受的觀察,我們會慢慢了解到什么樣的行為給自己帶來快樂,什么樣的行為造成痛苦。為了讓自己快樂,我們將學會謹慎取舍身體和心的行為。內心越來越寬闊、堅強、溫柔,這便是我們能得到的最好回報,也是我們自己快樂的源泉。
? ? ? ? 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令我們的人生有意義,但那些愛我們的人,讓你我的人生不僅有意義而且美好。僅為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對他們心懷感激。
【讀書分享:與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溫柔和堅強】
? ? ? ? 無論生活際遇如何,我們都要發愿活得快樂,而悲心是在此基礎上,更要有勇氣,愿意去經驗痛苦,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他人。
? ? ? ? 與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溫柔和堅強。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讓我們們放下驕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過它,體念到其他人的恐懼、傷痛和煩憂。人們常常因為感覺到自己的脆弱而變得充滿攻擊性,試圖以生硬和殘忍來保護自己。悲心的訓練卻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憫自己而悲憫他人。
? ? ? ? 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不是讓別人痛苦,也不是讓自己免受痛苦,這兩者都只能使我們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識不到這點,我們就會一直傷害他人,傷害自己。
? ? ? ? 學著以開放的心胸去經歷痛苦,我們將不再會疏離地看待其他眾生的苦,而且對苦的根源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讀書分享:喜樂針對自己是感恩】
? ? ? ? 法王如意寶曾說,感恩是最為寶貴的一種品格。對罹患滿足感缺乏癥的現代人來說,喜樂是個陌生的東西,不知感念自己福報的人,大概很難理解那種無所希求的歡喜。
? ? ? ? 由于珍惜和感激,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懷恭敬。在這個浮躁散亂的年里,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莊重而專注地做事,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很多優雅的東西。喜樂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莊重和優雅。
【讀書分享:喜樂針對他人是隨喜】
? ? ? ? 為別人的成功、健康、善舉、快樂等而高興就是隨喜。只有開始隨喜這項訓練時,人們才會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強,多么容易被激發。
? ? ? ? 嫉妒善于偽裝,不過說實話,我們心里還是一眼就就能把它看破,只是對外不想承認自己妒火中燒罷了,因為我們潛意識里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里。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像是探照燈,能夠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松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弱嫉妒心,嘗試去隨喜別人的功德。
【讀書分享:六度,梵語稱六波羅蜜,意為“渡到彼岸”。】
? ? ? ? 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棄貪執。我們通過布施來破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這回事,也就沒有必要居高臨下沾沾自喜,或為布施的結果牽腸掛肚。對已擁有的,隨時能放棄,對未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就是最好的布施。
? ? ? ? 持戒:戒律不是束縛,而是保護。戒律指適當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其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
? ? ? ? 忍辱:行為精準意味著我們須保持正念,不輕易對狀況下評斷、做反彈,這正是忍辱的要義。任何情況都能適應,任何可能性都能接受。沒有趨避,所以沒有恐懼,也不會不耐煩。
? ? ? ? 精進:精進不是因為必須而勤奮去做事。如果求知需要一輩子,我們就一輩子歡歡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為漫長而著急、沮喪,這就是精進。
? ? ? ? 禪定:禪定是舍棄散亂。沒有定力而企圖在喧鬧之中不散亂,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離清醒的覺知,則一切行為都可以是禪定。
? ? ? ?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較接近內心的極度開放狀態,清明、遼闊、不固執、不僵化、不拒絕、不期求、不留戀,一切皆有可能。
【讀書分享: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圖非凡】
? ? ? ? 經論中說:修行之初,我們的心像高山上飛流而下的瀑布喧鬧雜亂;一段日時間后,心變得像平原上流淌的河,不再水花四濺、勢不可擋;再后來,心像大海,遠看平靜如鏡,走到跟前還是會發現海面起伏的浪花;最后,心像高山,堅毅沉靜巋然不動。
? ? ? ?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圖非凡。”這是上師要傳達給我們的第一個信息。可我們往往要在吃盡苦頭之后,才會明白這個道理,所謂“平常心是道”。
? ? ? ? 修行對你來說,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體、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飯、睡覺那樣。
【讀書分享:世間萬物相互聯系】
? ? ? ? 世間萬物相互聯系,我們如果能對一個人完全散開心扉,就能對整個生活開放;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與一個人溝通,就能和整個世界溝通。我們將習慣于欣賞和尊敬周圍的每一個人,就像多年以來欣賞和尊敬我們的上師,那份開闊而謙卑的心,直接來自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