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第三輯是“照亮課堂的光”,依我個人的理解,本輯主要在倡導老師在課堂上要“啟思導疑”,讓學生“敢想會想”。
學生不盲從,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對教師的信任,值得肯定。
質疑不是亂問,思考要講方法。
教師能有一群“不安分”的學生,學生有獨立意志,甚至具有超過教師的獨立見解,應視為教育教學的成功。教師不要怕下不了臺——你的胸襟有多寬廣,學生創造的天地就有多大。
在課堂上,我總在期待,我希望學生有獨特見解,我想聽到與眾不同的表達。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質疑,那些異于常規的闡釋,會像閃電亮徹教室。
我更希望課堂上始終有思考的光芒。
對于課堂上學生的獨立見解,我從來都是帶著驚喜和尊重的心態去面對,自認為這一點做的還不錯。有時候學生對某一個習題的看法我自己真的不能確定對與錯,這時候往往就把那個問題當做遺留問題,留到下節課再講。當然期間自然少不了一番和同事“討論'和‘百度'的過程。所不同的是,對于學生的獨特見解,我沒有期待 ,我只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或許這就是"草根’和'名家‘的區別。
課堂是我們的,老師應當有能力去改造、創造,有屬于自己的”課本“。
這句話是不是和”我們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有異曲同工之妙。看到這句話,不禁想起了本學期發生在自己課堂的兩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翠鳥》,因為是校級公開課,所以自然會有領導駕臨,評課的時候,其中一個領導對教材最后一個自然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會不會引起孩子們的歧義?(附末段:我們真想捉一只翠馬來飼養,就把這個愿望告訴了老漁翁。老漁翁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翠鳥的家在哪兒?沿著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很深,不容易逮啊!”我們失望了,只好在翠鳥飛來的時候,遠遠地看著那美麗的身影,希望它在葦稈上多停一會兒。)作者的本意可能只是想突出孩子們對翠鳥的喜愛,但是一部分孩子們會不會理解為:如果翠鳥的家好找的話,是不是就可以隨意逮了?可不可以跳出教材,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深化教育。”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樣的問題有點鉆牛角尖兒,但是我思來想去,覺得對于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問題的提出應該是不無道理、不無裨益的。
在講《驚弓之鳥》的時候,有那么一句話,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他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血淋淋的場面,一個感覺忽然冒出來:(在備課時 倒沒有什么感覺)更羸是不是太殘忍了,難道僅僅為了在魏王面前證明自己就非要搭上一條奄奄一息的生命嗎?他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證明自己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射箭高手而放大雁一條生路。我抑制不住對大雁的憐愛之情,情不自已的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給了孩子們……
我不知道長此以往,孩子們會不會受我的影響,會不會對教材,對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會一直堅持把自己的突發奇想分享于他們,一直……
書中還有一個觀點比較新穎,摘錄出來分享給路過的各位親們。
課堂提問是不是一定都要“解決”?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找到答案?未必。有些問題只是用來啟發思考的,不需要或者根本沒有答案,它的提出,價值在于引導學生尋找可能的路徑,或者保持對問題的關注,持續的思考并探究。
回顧自己的教學,有些問題至今沒能想出令人信服的解說。帶著疑問生活,很正常,思考一個問題長達二三十年,甚至一生,也很正常。可能還會有這樣的現象:提出問題的那個人自身并沒有深入思考,甚至早已不在人世,但是思考者從無盡的探究與推想中體會到妙不可言的樂趣,逐漸成為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