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陳寅恪的不足之處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他是貫穿晚晴、民國、新中國三朝的史學家!
陳寅恪學得比較雜,文學、史學、東方語言學確實都有涉及,但事實上東方語言學才是他高過當時同仁們的地方。他懂英文、法文和德文不假,但那是為了留學上課的需要,而遠遠達不到“精通”的層面。大山的中文如何?央視那個“大牛”的中文如何?能說“精通中文”么?
陳寅恪因為能閱讀梵文、巴利文、西夏文等“死文字”,故于治學時漸涉佛教,再加引申便進入隋唐制度和邊疆歷史的領域。但陳寅恪有幾個毛病,是知情者所一向諱言的。今天實在有看不慣有人明明什么都不知道,還要胡吹一氣,我就當一回掃皇帝興的小男孩。
其一是好自己鉆研,而不大愛帶學生。其二是腦筋比較軸,不通時務,頗肖其父。研究歷史而不通人情事故,大家自己可以去想想是不是什么地方不對頭。其三是考據有繁瑣化傾向。其四是做學問無重點。
陳寅恪的這幾個毛病,嚴重限制了他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錢鐘書到國外演講時不點名地拿陳寅恪開涮,說國內有個鼎鼎大名的學者,是誰不說了,整天考證楊玉環入宮時到底是不是處女,就是指這書說的。錢鐘書的話公道還是刻薄那是另一回事,足證陳寅恪本人的治學路子實在不是無可指摘。
陳寅恪鉆進故紙堆,研究才子佳人,悠然自得,而中國卻幾度生死存亡;新中國技術人員鉆進草稿堆,兩彈一星天宮梟龍殲系列還有雜交水稻……,中國悄然崛起。我慶幸今日的中國,再也沒有那么多的陳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