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可是你知道嗎,更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不但比你努力,而且還比你“會”努力。
幸運的是,“努力”并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可以習得的策略和能力。
采銅在其新著《精進》第六章《努力,是一種最需要學習的才能》中,專門用了很大篇幅教你應該怎樣不斷優化“努力”方式。
1.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關于才能的觀點不盡相同,主要分歧在于,一是只有少數人具有杰出的才能還是每個人都可能有杰出的才能,二是人的才能是固定的還是可以發展的。由此形成四種典型觀點,如下面這張四象限圖所示。
“特有—恒定”型才能觀:才華橫溢的人,我們常以“天才”視之,將其成就歸結為“天賦”。這種觀點似乎最為流行,而智商概念的普及對這種觀念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普遍—恒定”型才能觀:一些積極心理學家更加傾向于認為,人的才能多是多方面的因素相結合的產物,只要積極主動地去發現、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就能達到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普遍—發展”型才能觀:這種觀點認為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他們堅信只要足夠努力,自己就能變得更有能力,這也是“成長型心智”理論。研究發現,具有成長型心智的人所取得的學業或事業成就明顯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
“特有—發展”型才能觀:這種觀點認為只有少數人才具有成為杰出人才的“潛力”,因此應該把他們找出來加以重點培養,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發展。
客觀來說,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先天稟賦的差異,但這種差異的程度并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樣了,而且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就意味著后天努力對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驚人的。
但是,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力、使力”這么簡單,它更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這種策略性體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等多方面。所以說,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我們更應該思考是,到底應該怎樣努力,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
著名的“木桶理論”說,一個木桶所能容納的水量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這個理論適用于團隊,而不適用于個人。
拿一家公司來說,如果它篤信木桶理論,那么它的每一個崗位都不容許存在能力平平的員工,因為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多數崗位更加需要單方面才能突出的員工。作為一個社會人也是如此。所以,擁有一項突出的才能對個人的發展是最為重要的。
研究發現,在才能的學習積累上通常呈現出S形曲線的特征(見下圖)。
因為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涉足的領域過多,就很可能永遠在幾個領域的“緩慢起步期”徘徊,但每一個都到不了快速提升期,更到不了高原期。
但是,這個世界的財富分配是極端不均衡的。以NBA球員為例,即便已經非常優秀了,但他們的收入差異仍舊懸殊,而低級別聯賽打球的球員收入下降得就更多了。在大多數市場化領域,這種模式的收入分布普遍存在,走向趨勢大同小異。
創立美國國家商務家具公司的喬治·莫舍在畢業50年后,給哈佛校友的建議是: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也就是說,在有限的精力下,應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強項,并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3.專注做到極致
胡適先生曾寫過一篇《差不多先生傳》,里面有一個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他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反觀我們自身,很多人都有這位“差不多先生”的影子,而缺乏長期專注和一絲不茍的精神。
因為每個人所具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專注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又如此重要,所以要力戒凡事追求完美的想法。有舍,方才有得,努力的第一個秘訣就在于“舍棄”。
專注是一種難得得人生態度,但專注的行動是富有技術性的。
關于如何專注,可以借鑒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出的“杠鈴策略”,也就是選擇“二八開”的方式,一方面用大部分時間精力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于其他事物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4.為自己設計挑戰
一個惱人的意外變成了邁向成功的契機,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的挑戰來刺激的,如果總是一帆風順,就會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肯出來,潛能就無法被充分地激發。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比約克夫婦提出一個“必要難度”理論,即,學習的效果主要取決于你對知識和技能的“提取練習”,而“提取練習”的效果可以用“提取強度”來衡量。
也就是說,學習的時候,要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要在某個領域達到非常優秀的水平,那么顯然不能滿足于這些標準訓練,而是要主動突破,去尋求更高難度的挑戰。
5.不痛苦才能堅持到底
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靠的并不是意志力,因為意志力總有可以承受的極限。如果能夠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喚起了我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興趣,憑借的是激情的驅動,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很多人說不清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他們雖然做了很多嘗試,但是經常是時間不長,最初的激情就消失殆盡了。這類人總陷入兩個怪圈,一是由于了解不夠導致興趣不足,而興趣不足又無法加深對它的了解;二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斷失誤,而判斷失誤又妨礙了深入了解。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你應該明白的是,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興趣。你可以做以下幾種嘗試:
一是因努力而熱愛。1)放棄對“興趣”的執念,去做一些富有挑戰或者很有意義的事,并且咬咬牙,多堅持一段時間,或許就能把死循環的閉環打破,開啟新的良性的循環;2)提升“浸潤”的深度,盡量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3)增加互動,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
二是變被動為主動。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到了滿足,那么人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和愉快地工作和學習。其中自主性尤其關鍵,自主性越強,就越能激發出興趣。但是很多人容易把一些過來人似是而非的“經驗”當作教條,不敢自主去探索,從而束縛了自己手腳。而好的求索者,在學習別人的同時,更懂得自己去琢磨,在條條框框之外拓展出新領地來。如果能夠自行把控方向和進度,那么即便開始興味索然,之后興趣也可能一點點生長出來。
結語:
總有人說“要努力到無能為力”,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悲壯的感覺,因為,如果不講究努力的方法,或許到頭來只能感動自己。所以,對那些已經很努力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和學會如何努力。
對《精進》一書七個閱讀章節進行拆解,每天10分鐘,7天讀完一本書。
期待我們一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