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雖然有一些知識碎片,也非常有意思和實用,但是沒有設定目標與主題。這個月還有5天,想想8月,不要認為自己能做許多事情,就做1件吧。
【今日知識碎片】
001脫不花的經歷 讀《朋友圈的尖子生》
青詞:非常感嘆脫不花的人生經歷。同樣17歲步入社會,差別為什么如此大。是什么造就她,又是什么造就了我。是17歲前后的每一步,包括性格、成長環境、家人影響等等。八十年代,在中國的三線城市,她的媽媽就帶她到處旅游,這是比較不見的。 非常震撼我,我看到第三天了還沒看完。人生的每一個節點,值得去反思。又想到日本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之所以被李欣頻老師推薦,她是在問我們,松子人生有幾個關鍵節點,幾次事件,其實可以完全有不一樣的人生。分析她人的人生,反思自己的人生,這是雙倍的經驗和收獲。
002誠信 誠信的意識放在首位。個人征信記錄
青詞:早餐時,看新聞講到一些學生貸款后,沒有重視這個合約和誠信意識不強,導致后來影響到自己的買房買車和生活許多地方。無論現在還是過去,自己還是作為教育孩子,都要建立這個誠信當頭的觀念。 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誠信是巨大的無形的財富,一不小心也會成為負資產。
003健身房 會員制,低價人多滿意度降低。升級 2.0,市場細分或體驗感上謀出路
青詞:新聞第二則 中國的健身大軍,這是未來的一個趨勢。而如何從傳統健身房的經營模式中突圍,值得去觀察和思考。傳統的健康房,拋開場地,硬件資源投入,引入人力和營銷諸方面,光靠會員制不是長久之法。想到讀《見識》時,商業的本質是讓人花錢。我覺得可以想一想,比如我們想要健身,可是又難以堅持。作為健身,怎么更好;那作為健身房,又如何更好。
004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深深地不配得
內心底的聲音是你不配擁有它。為什么你明明想要,卻又不敢要。遇到聊得來的異性,只要對方表達出任何一點對我的好感,我就反感這個人,見面繞得遠遠的。又比如家人排第二的孩子。 習慣性自我壓抑與自我不否定,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東西,不敢擁有好東西。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要,是因為他對于積極回應的良好預期,這種預期來源于無數次的積極經歷。相反,每一次被拒絕的經歷,都會喚起種種羞愧、窘迫、丟臉的體驗,出于趨樂避苦的本性,人們就會害怕再去體驗那些痛苦的感受。于是壓抑需要、放棄需要就成為一種防御性的手段。
這種習慣防御的人,在依戀關系中通常是回避型依戀。因為這些人在0-3歲的關鍵時期,種種情感與需求得不到父母,尤其是積極回應。 做一個被拋棄和被忽視的孩子是什么體驗,有一個回答是:覺得這個世界上,自己不是任何人的最重要的人。這里的任何人,包括自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有一句經典臺詞“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短短八個字,蘊藏著深不見底的絕望。 不配擁有的背后是一種恐懼。
——武志紅公眾號文章《忽視自己的人,只能過低配人生》
青詞:我也有這個問題,許多時候對物質、美好的東西、愛都不太敢提要求,覺得不需要,其實是不敢提要求,覺得自己配不上,不配得。有時候也自卑得很,買東西想用價格來裝點自己的自信,其實這樣獲得的自信也是不真實的,不堅固的。
005僵硬,只是身體想要保護你 (被性侵時 )
一個人在面臨危險情形的時候,如果認為自己有獲勝的把握,會反抗,如果認為自己很可能在反抗中輸掉,會逃跑。
如果無論是逃跑還是反抗都無法確保自己的安全時,那么身體會進入第三重機制,僵硬。
當人的身體被攻擊者掌控,心里極度害怕重傷或死亡的時候,極端生存反射作用就會接管身體。這時候,身體會變得僵硬,雙手無力,如同殘廢,說不出話,哭不出聲。這種反應被叫做緊張性不動。
身體認為,如果受害者在此時進行反抗,會遭受到更大的傷害。不僅如此,受害者的心率和血壓都會變得微弱之極,甚至會突然犯起困來。
所以,現實生活中,當受害者向你常開心扉時,最好的辦法是信任對方,告訴她們:這并不是你的錯。 ——武志紅公眾號
青詞:愧疚感,是一種非常非常負面的情緒。
006保護孩子的攻擊性
付出感,用犧牲感,去引發小孩子的愧疚感。愧疚感是攻擊性的天敵。 (孩子)這些或明或暗的攻擊,在幫助小孩從原本的親子一體的關系中分化出去。
從這兩個方面來說,小孩的攻擊性其實是有心理意義的,他們通過攻擊,來確認自己是安全的,也通過攻擊,去劃定自我的邊界。完全沒有攻擊性的小孩,會長大,但永遠不會成長。這也是為什么,媽媽能給小孩的最大的心理營養,除了親密感,就是穩定感。一個穩定的媽媽,才能讓小孩穩定。
——《讓孩子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作者 懶媽) 武志紅公眾號
青詞:小時自己就是乖小孩子?,F在也會說自己的孩子,乖,聽話,懂事。有時我也帶著這個覺知覺得不好。以后還要再重視一點。像我就是沒有攻擊性的人,自然能量也比較難發出來。認識自己,心理學習之路漫長呀。
007 羅輯思維說“團建”: 為什么搞團建
不過有一位朋友提醒說,你們別覺得老板傻,這種團建沒有什么用,老板是知道的。但是偶爾搞一次,能迅速地把團隊里形形色色地人分辨出來。
在這種團建中,不配合、不樂意的人,肯定是“刺頭”。“刺頭”不是本事大,就是協作能力差,今后要注意,要么大用,要么不用。
還有呢,在這種團建里面特別積極、特別配合的人,通常都沒有什么主意,但是好調動、好差遣。 這件事提醒我們兩點。第一,老板干什么事,未見得真是奔著表面上的那個目標去的。也許副產品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第二,觀察人,最好把他放在某個特定的情境里觀察。這樣,他的內心才會暴露無遺。
青詞:剛入社會的時候,在工廠做過一段時間。有時候主管來了,工友們馬上就表現積極,一看就是表現出來的,當時我一直想不明白,明明都知道是裝的,我就覺得好假呀,后來想明白,誰都不笨,但人家就是想看你的這種“積極與配合”。如果一個人,連管理人員來了,都不愿意配合表現一下,確實也說明問題呀。你是盲目的自以為是,你以為自己有才不屑。你有能力,要么走,要么先深潛啊。 人性是根本呀。了解自己都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