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個家長都會思考這個問題:到底父母應該對成長中的小孩灌輸多少自己的價值標準和道德信仰呢?說得直白一點,我們關切的是所謂“訓練”這件事。 那就是如何讓你的孩子變得既乖巧又愛干凈、聽話、懂規矩、友善合 群、有道德感,等等。
? ? ? ? ?“訓練”聽起來似乎跟養狗有關,狗的確需要訓練。不過,狗并不需要長大成人。所以?談到小孩,我們必須另辟蹊徑,最好是不提“訓練”這兩個字。
? ? ? ? ?“只要育兒的環境還不錯,小嬰兒和幼兒自然會懂得是非善惡。”這樣的想法固然沒錯,不過,要寶寶從本能沖動和自以為有辦法控制萬事萬物,進展到乖巧聽話,這整個發展過程是十分錯綜復雜的。
? ? ? ? ?在生命早期的環境里,對于那些能夠回應他的需求或好的人事物環境,小嬰兒會儲存在他的經驗庫里,逐步累積成他的自我。起初,這種累積跟小嬰兒的健康是無法分開的。但是,當小嬰兒有自覺地察覺到這個環境實在太不可靠時,“好”經驗的儲存就會變成和意識無關的動作。
? ? ? ? ? 向小孩介紹整潔和道德標準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由父母將這種標準和信仰灌輸給嬰幼兒,強迫他們接受,但不嘗試將它們跟發展中的人格整合在一起。第二種方法是容許并且鼓勵小嬰兒的天性朝道德的方向發展。由于母親的敏感(這是出于母愛),小嬰兒的道德感的根源才得以保存下來。我們已經看到,小嬰兒何等痛恨浪費經驗,假如等待能夠增進人際關系的溫曖,他寧可等待,寧可忍受原始愉悅的挫折。我們也看到,母親如何用慈愛擔待小嬰兒的暴力行動。在整合的過程里,攻擊和摧毀的沖動以及給予和分享的沖動是相關的,而且會各自抵銷對方的影響。但是,哄騙的訓練無法利用小孩的這個整合過程。
? ? ? ? ?我在此所描述的,是小孩逐漸培養出責任感(其基礎是罪惡感)的過程。過程中,母親或母親角色必須繼續存在,小孩才有辦法適應自己性格中的毀滅部分。而且,這個毀火性會越來越具有客體關系經驗的特色。這里所指的發展階段,大約從六個月大持續到兩歲左右。過了這個階段,小孩就可以滿意地融合“毀滅這個客體的同時又愛著這個客體”?的念頭。這個時期,寶寶特別需要母親,需要她是因為她的幸存價值。?她既是環境母親,也是客體母親,是寶寶興奮時所愛的客體。他會逐漸整合母親的這兩個層面,逐漸變得有能力愛母親,也有能力溫柔親切地對待母親。但這個過程會讓他產生特殊的焦慮,即罪惡感。不過,小嬰?兒漸漸能夠忍受他在本能經驗的毀滅成分里所感到的焦慮(罪惡感),因為他知道,以后還有機會可以補償和修復。這里所暗示的平衡,比父母所灌輸的任何道德標準有著更深刻的對錯感。但是,這一切的產生全部要靠母愛所提供的可靠環境。如果?母親因為生病、有事、不舒服,或是心事電重,而不得不離開小嬰兒,我們會發現,小嬰兒對可靠的環境失去信心,產生罪惡感的能力也跟著消失了。
? ? ? ? ? ?我們也可以想成是小孩在發展一個內心的好媽媽,他覺得在人際關系中獲得的任何體驗都是令人快樂的成就。當這一點發生時,母親的敏感度就可以降低點。同時,她也可以開始加強和充實小孩正在發展中的?道德感。
? ? ? ? ? 此時,文明已經再次在一個新人類內心展開了,父母需要做的是預?先為孩子準備好某些道德規范,稍后他就會開始追尋這些價值了。這些道德規范的功能之一,是教化孩子有害的偏激品行,因為孩子非常痛恨為了順從父母就不得不犧牲自我的生活方式。教化偏激的品行固然是美事一樁,但父母千萬不要完全扼殺這份偏激的品行。如果父母太注重安寧與?安靜,可能就會造成孩子的個性缺失和過度順從,因為孩子的順從會獲得?大人的立即獎賞,而大人也會太想當然的把“乖巧順從”誤認為“成長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