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年輕的時候深受周世宗柴榮器重,屢立戰功,后來年幼的周恭帝即位,趙匡胤被任命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公元960年,趙匡胤受命出兵北上抵御北漢和契丹的進攻。當大軍行至陳橋驛,經過精心謀劃,手下將領突然將準備好的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史稱“陳橋兵變”。隨后,趙匡胤回師開封,逼迫周恭帝禪位,自己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宋”,史稱他為宋太祖。
在當了十六年的皇帝后,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來宮中飲酒,酒后二人同宿宮中,第二天清晨突然發現趙匡胤暴斃,年僅五十歲。在趙匡胤死后,其弟趙光義即位,史稱“宋太宗”。
關于趙匡胤的暴斃,有人稱在二人飲酒的當晚,隱約看見在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時而躲避,又聽見趙匡胤拿著斧子擊打地面,并大聲說:“好為之”。在發現趙匡胤暴斃后,他的皇后趕緊讓心腹太監召兒子秦王趙德芳前來處理后事,而這個心腹太監早已被趙光義收買,太監沒有去通知趙德芳,而是直接去找趙光義。皇后見到趙光義,連忙向他乞求說:“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倍w光義回答:“共保富貴,勿憂也!”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燭影斧聲”。
你肯定奇怪,在中國古代,皇帝位一般都是傳給兒子的,更何況當時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已經24歲,四子趙德芳已經15歲,后來為何是他的弟弟即位,而不是他的兒子。這不得不提到宋朝歷史上的“金匱之盟”。不過由于年代久遠,當時“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據《宋史·杜太后傳》記載,當時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病重,召趙匡胤前來,她問趙匡胤知道自己是如何能當皇帝的,趙匡胤回答說是因為祖上的功德。杜太后說是因為周世宗讓自己的幼子繼承皇位,如果繼位的皇帝年長,還輪得到你趙匡胤當皇帝嗎?所以在你百年之后,你就傳位給你的弟弟趙光義。于是,趙匡胤哭著答應了下來,并且杜太后讓丞相趙普手書記錄了下來,并放在金匱中命人妥善保管。
而趙光義即位后,為了打消朝廷內外的質疑,他將“金匱之盟”公之于眾,聲明是先帝趙匡胤承諾母親杜太后,死后將帝位傳給自己。雖說如此,但是趙光義仍有弒兄的動機。當時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已經年長,這對趙光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雖說有“金匱之盟”的保證,但是他顯然還是很不放心,萬一兄長不履行諾言呢?趙廣義是有動機鋌而走險的。另外,北宋時期的私史也有記載,說當時他們約定過“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廷美就是趙匡胤的四弟趙廷美,也就是約定趙光義死后傳位于四弟趙廷美,趙廷美死后再將帝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這也稱為“兄終弟及”。
不過大家都知道,趙光義死后并沒有將帝位傳給四弟趙廷美,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恒。而且,在對待趙匡胤兒子的態度上,趙光義一直為人詬病。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因受到趙光義的訓斥,羞憤自殺而死。而趙廷美得知“金匱之盟”一說后,對趙光義十分不滿,甚至謀劃篡位,陰謀泄露后,被罷免官職,后憂憤成疾而死。
當然對于趙匡胤的死,歷史上也有人說趙匡胤有酗酒的習慣,長期過量的酗酒使得他的身體狀況嚴重下滑,后來甚至騎馬都坐不穩,當天飲酒后的暴斃也許只是偶然事件。
雖然歷史的真相如今已不得而知,但趙光義的種種行為,在歷史上不得不讓人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