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面對自己,反思生活的混亂時,也必經歷精神的覺醒。所以與其說作者發出的是《上帝之歌》不如說自我信仰之歌。
詩歌首段中寫到,當看到眾人追求并固守各自的“廟宇”、“教堂”、“清真寺”行為時,作者認為父的真理和這些人是格格不入的,有巨大斷裂的。而這個斷裂是需要跨越和連接的。因為父“一直在那里等待著他們”,可在“所在的地方來見”,也并非是“離群索居”的。接下來便是父“向眾人呼喊,向世人發聲”。這里同時也是作者面對自我的發問
“為什么不在平民窟來見”
“為什么不在路邊見”
“為什么不在沉淪的婦女中見”
父正賜福于“乞丐”,“婦女”,“礦工”等飽受磨難的人們,并關注著所有人的苦難。
可縱使在這樣“神跡”光照之下,現實中的人與信仰的關系還是存在著某種不安和騷亂,并時刻處在尖銳的沖突當中。這時人便開始在世界中辨別方向,并竭力用新的思維和行動來確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而作者所得出的結論是:
“如果你心中充滿愛”,你便會看到光。
可同時“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舊約·傳道書)。
所以當“不再渴望見到”時,便“認識了宗教”和“真諦”。

上傳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