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院長通過提煉與總結,最終將核心素養的核心歸納為創新能力,因此創新能力也被視為核心素養寶塔頂端的明珠,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成為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口述整理。
”褚宏啟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創新”是當下國民共同欠缺的素養
核心素養已成當下熱門話題,那么核心素養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大、中、小學生到底缺乏什么樣的素養?
2012年,上海代表中國參加了PISA考試,結果顯示,上海的學生三門測試成績在各國排名中遙遙領先,可是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卻差強人意。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在考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由此折射出我國教育體制下孩子面臨的共性問題——高分低能。
我們再來看成年人,如果我們拿諾貝爾科技類獎項作為國民創造性的衡量指標,對標鄰國日本,截至2016年,日本共有25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包括物理、化學在內的自然科學獎獲得者22人,而我國目前在科技領域只有屠呦呦一人獲獎,差距之大不得不讓我們反思。
在2015世界創新能力排名中,韓國、日本、德國位列三甲,而中國僅排在22位,創新能力與目前的大國地位不相配。盡管中國幾十年來經濟飛速發展,但是在全球創新體系中,我們還無法成為第一梯隊。
穆勒在《自由論》中說“渺小的國民是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的”。而所謂渺小的國民,就是指缺乏主體性的人民。主體性包括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是現代人區別于傳統人的典型特征。我認為在這其中,創造性代表著主體性的高度與巔峰,因為創造性強的人,其積極性和自主性同樣不差。
成年人往往指責青少年學生在素養方面有不少欠缺,實際上,孩子所缺乏的素養,也正是成人所缺乏的,是成人缺點的反射與投射。
在傳統教育中,學校考察的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記憶能力,而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考驗的卻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當前國際競爭愈發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國家未來發展需要,21世紀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經濟以知識的創新為基礎,是創新經濟。在這種新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人才觀和能力觀必須要改變。從以分數掛帥轉變為創新主導。
創新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核心
發展核心素養首先要對核心素養有正確認知:第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是為了應對21世紀挑戰。第二,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針對全體國民,并不只是學生。第三,核心素養是共同素養,不是職業素養。第四,核心素養是關鍵少數素養,不是全面、綜合素養。第五,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不是基礎素養。第六,核心素養是行為素養、行為能力,是知識、技能、態度的整合與超越。簡單地說就是做事的能力,而非做題的能力。
既然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那么高級素養又包括哪些?在綜合了幾十個國家的核心素養框架之后,我們總結出最能代表核心素養的六個要素:1、創新能力;2、批判思維;3、公民素養;4、合作與交流能力;5、自我發展素養;6、信息素養。
當我們用外在行為來概括這六種素養的同時還要明確其背后對應的精神實質,如創新精神、科學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合作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恰恰是我們國家所特別需要的。這六要素中,前兩個是高級認知能力,第三與第四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第五是與自身的關系,第六是信息時代所必要的技能。有了這些素養,便可以游刃有余地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對比美國,在11種核心素養中確定4種“超級素養”,我們同樣可以將上述六條進一步濃縮,變成兩大“超級素養”,即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分別對應于聰明的腦和溫暖的心。
其中,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涵蓋性很強的核心素養,可以把批判性思維(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問題解決能力等)、自主發展能力包容在內,甚至還可以把合作與交流能力、信息素養統攝起來。因此,創新能力或者說創造性是人作為有理性、能思維的動物的本質體現,是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最重要素養,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是核心素養寶塔頂尖上的明珠。
當下中國的教育,過于重視強化基礎知識,過于重視記憶能力等這種低層次認知能力的發展,而忽視了最高級的認知能力,即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能力恰恰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孩子們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
以課程、教法、教師發展、評價等改革,保障核心素養落地
核心素養在學校怎樣落地,一直是各位校長關心的問題,我認為落實好核心素養需要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第一,要圍繞核心素養開發課程體系,目前學校課程有很多,可是針對于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培養的課程卻少之又少,這說明我們的課程體系建設有了偏差,培養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才是我們課程建設的重點。
第二,要圍繞核心素養改進教學方法,從教法上,需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第三,提升教師素質。教師能力的提升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孩子怎么學關鍵取決于老師怎么教,老師死板,孩子也不會有變化。
第四,轉變教育管理和評價方式,也就是改變指揮棒的指向。在學生評價上,學生的評價標準應在原來的“成績好”“聽話”這兩條評價基礎上加入“能創新”“善合作”這兩個“超級素養”的評價標準;在教學管理上,要給予師生充分的自由,要保障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和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只有這樣才能為創新提供保障。
創新能力培養需要教育民主保駕護航
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育自由的支撐,就我國教育自由現狀而言,還有很大改善空間。要給孩子更多的學習自由權,給教師更多的教學自由權,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
而教育自由的保障離不開教育民主。教育民主包括剛性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
剛性的民主管理制度是指教師、家長、學生、社會人士廣泛參與教育決策的制度。包括,管理團隊集體決策制度和相關教育管理信息公開與監督制度等等。柔性的教育民主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道德精神。兩者相輔相成,學校的管理者,不僅要在教育管理中建立健全各種民主決策制度、擴大決策范圍,而且還要在干群、同事、師生和學生之間,建立并推進民主平等的關系。因此,在校園推進民主建設應從管理民主、教研民主、教學民主、班級民主這四方面入手。
從管理角度來說,教育管理部門、校長、老師自上而下被束縛住手腳,教育工作便無法開展,我認為,學校里最重要的資源是教師的愛心、智慧勇氣和創造性,而這些在壓抑、專制的管理環境中永遠無法體現。
就教育民主來說,最關鍵的是教學與班級的民主,在課堂上,需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孩子野性、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非常需要自由、民主、寬松的氛圍做前提條件。
學校管理者應該踐行教育民主,讓民主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學校的各個角落。只有這樣,創新能力的種子才能在自由與民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