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土豆的原產地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扎寨,以狩獵和采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并食用了野生的土豆。
土豆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十六世紀中期,土豆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根據陜西省興平縣縣志的記載,16世紀時土豆已傳入中國。才傳入中國時,土豆只屬于貴族食物。明清之際,土豆的栽種技術不斷提升,產量亦不斷提高,是以開始突破貴族食物的藩籬,轉而向平常百姓的餐桌靠攏。
清朝建立后,政府取締了明代皇室的蔬菜供應系統,皇室菜戶淪為普通農民,土豆也借機走出大內,向北京周圍乃至全國各地大規模地傳播開來。
清代中葉后,中國人口驟增,人民對糧食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巨大的人口壓力與糧食危機,為土豆迎來了第一個種植高峰。道光年間,土豆進一步傳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后山西更發展為中國土豆的主要產區。
歷經三百年的傳播,跨越明清兩個朝代,外來的土豆終于在中國落地生根。時至今日,土豆已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康乾盛世也被一些人稱為紅薯盛世
史學角度來看,康乾時期社會趨于穩定,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國家富裕,政治穩定,因此可以稱之為盛世。在古代,一個盛世的標志性成就就是人口的增長。明末清初,經歷無數戰爭后,百姓數量大大減少,甚至有些地區出現了“無民可治”的情況。然而在康乾時期,人口數量猛增,突破了一億大關,之后人口數量又猛增至三億。人口數量的猛增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糧食增產。明朝時期引進的紅薯等作物,具有抗旱、產量大的優勢,為糧食增產做出了一定貢獻。所以就有人把康乾時期的盛景歸功于紅薯,因而康乾盛世也被一些人稱為紅薯盛世。
但是,康乾盛世是否真實存在的其中一個爭議點就是:雖然國家富裕,但是百姓貧窮不堪。假如將康乾盛世與明朝末年做一個對比,會發現康乾盛世百姓獲得的年糧食量遠遠低于明末。雖然百姓每年有三十幾兩銀子的收入,但是每年的支出總會比收入多幾兩銀子。因此一旦農業不穩定,那么變賣兒女的慘景就會出現。
雖然康乾盛世中陶瓷業、農業等獲得了很大發展,但是財富都集中在國家。即便是地方官員的薪資都很低,至于百姓更是貧苦不堪,再加上人口的激增。導致乾隆末年發生了很多場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