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劇<請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對傷心控訴爸爸媽媽偏心時,德善爸爸說:請原諒,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我真的非常能理解德善,也能體諒德善爸爸。因為我也一度認為我爸爸媽媽在對于我這個女兒,是不稱職,對給予我的愛是缺失的。但通過學習,我也認識到,父母都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也隨著年齡增長明白,誰也不能一生下來就學會做有愛的兒女。愛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
自從出打工以來,就跟爸爸媽媽都存在很大的隔閡,在一起吃飯時,也都極少感受到喜悅,更別談跟爸爸媽媽談心。有很長一段時間爸爸媽媽,自己都一直為這樣的關系苦惱。
近些年,自己深讀很多很多關于親子關系書籍,深刻明白問題所在,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今年努力,現已跟爸爸媽媽能愉快相處,雖有時也還不圓滿,但都會努力保持覺知。
今年五月,我終于真誠找爸爸媽媽聊天,試圖討回這一路的“虧欠”,我知道這是這斷裂關系鏈接重新修復最堅難,也最重要的一步:
我委屈但淡然的申訴回憶:
小時候,不知在哪一時刻起,我就意識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不喜愛。也不知道哪一天起爸爸媽媽突然一再在我面前夸贊哥哥姐姐比我會幫做手工賺更多錢,不知何時我意識到爸爸媽媽更歡喜哥姐。于是我拼命追趕,可一路失敗。
我在很多年后也才意識到,這已深深傷害了自己那顆幼小的心靈。事實上,爸爸媽媽和我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原本就比哥姐小,怎么可能放同一尺寸比較,即使拼盡全力,努力追趕也是不正確的。這種對比失敗帶來的挫敗一度嚴重影響自己自信心,倒置心總想反正都落后,不如不干,就這么無聲無息自暴自棄。
小時候的自己,也會很希望爭取到爸爸媽媽的關注贊賞,慢慢就學會扮演那最乖的小孩,一度沉迷這個角色。
要不就特別期望自己生病,這樣也可以引起關注。結果一家人開心的事,我卻總會開心不起來,然總莫名做出背道而馳的事。
就這樣慢慢長大,回憶童年,家庭開心事極少。
轉眼走上社會工作,眼光都是放在上司的認可事兒上,總做那個最聽話最勤快的下屬。一直一直是不知道內心最想要的東西,而是一再盼望得到旁人認可。
更可惜的是,在感情上,一旦被喜愛,會一再追問原因,一直認定被愛是需要理由。在異性的愛戀中也跌過太多次跤。
跟爸爸媽媽控訴著,心慢慢變得很是平靜,眼角濕潤。看著媽媽,眼角早已滑淚。爸爸媽媽一直不知道我的童年時光是這么度過的,一直不知道。我也才頓然明白,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愛是需要學習的。
接著聽著爸爸媽媽說著他們的小孩時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是忙碌于掙錢養家,關于孩子精神世界都是無力關注,爸爸媽媽所受到愛的滋養也是極其少幾乎沒有,只是爸爸媽媽沒覺察到。到爸爸媽媽當家長時,又沒人教他們要如何愛孩子,關注小孩子的愛的滋養。爸爸媽媽也一直拼命工作,勤勤懇懇,就是希望改善家里的經濟,沒什么時間精力顧及孩子的心里世界。
自己也許也是上天寵愛的小孩,跟爸爸媽媽交流很是順暢,第一步就這么順利走過來了。
自己也慢慢的,慢慢的學著努力接納爸爸媽媽,也發現爸爸媽媽真的也是很關心我,由其這兩年,老爸沒再外出做生意,和媽媽一起來廣州跟我們同住,怕我們上班辛苦,過來照顧我們飲食。慢慢的,自己也深深感恩擁有勤勞的爸爸媽媽。
然而已到成年的自己,一直感受缺愛滋養,雖已接納爸爸媽媽,但要使關系圓滿,學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女兒,真是不容易。這是一份心里巨大挑戰。必竟缺失愛的滋養,想要成為有愛的子女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即使你內心是多么希望自己愛他們。
有時候爸爸媽媽已經很辛苦做好一頓飯,還等著下班的你回來吃,可自己坐到餐桌前都會不自覺的挑剔。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怎么吃的是加熱的中午剩菜。心里那個乞討愛的小孩又開始反抗。一頓飯下來,又是互相折磨,一直都黑著臉,心里那個乞討愛的小孩不停嘀咕,為什么不能對我好點?
總要要夜深人靜,又再一次覺醒懺悔,爸爸媽媽已很辛苦為你準備晚飯,還等著下班的你回來,自己應該感受到這份疼愛,至少不能擺出一副臭臉。感謝爸爸媽媽準備晚餐還等你一起吃,可以學會溫柔表達:我知道你們想節省處理中午剩菜,但我很想你能幫炒一份新鮮的青菜。
我深深的明白自己在對爸爸媽媽的愛的路上已進步很多。從收回那乞討愛的心,接納爸爸媽媽曾經愛的遺失,但學會做愛爸爸媽媽的喜樂的女兒能力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時時保持覺醒的心,保持學習,提升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