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我帶著自己的職業困惑來到成都參加了《新精英生涯規劃基礎認證班》,在這短暫的3天里,我找到了解決職業困惑的鑰匙,也找了組織!我發現來參加培訓的同學們都是一群同頻的人,都渴望著以一種友好的方式為這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畢業以后,我就立刻發了一則“殺熟”的朋友圈福利——接受職業困惑咨詢,咨詢費1元,無效退款。這條“王炸”般的消息在朋友圈里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都很好奇“生涯規劃”是什么,但是這則廣告就像某大片,叫好卻不叫座,更多的是獵奇和來調侃我的朋友,真正的來詢者寥寥無幾。
于是本不擅長寫文的我開始通過寫生涯類系列文章為自己背書。為了讓大家了解什么是生涯規劃,我寫了《一個故事告訴您什么是生涯規劃》,還轉載了朋友寫的《我就想知道,職業規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通過文章+二維碼的形式,逐步地有網友開始嘗試著找我做咨詢,積累了一定的案例以后,我還參加了蕭公子的生涯規劃公益咨詢團(為蕭公子背個書 ^ ^)。
至2017年底,我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接手了20例咨詢案例。據我統計,大部分來詢者來自沿海省份,如浙江、江蘇、福建等省份,以及北京等一線城市,而來自我所在的城市案例只有1個。
從咨詢的效果來看,除了1例咨詢效果不好,其余咨詢結果都比較滿意甚至非常滿意,同時給了我很多認可和鼓勵!對于效果不好的那次咨詢,我深深反省,那是我接的前幾例咨詢,因為缺乏經驗,我在對來詢者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咨詢,導致咨詢完以后,我自認為還不錯,對方卻不滿意。因此后面的每次咨詢我都會先和來訪者確定她最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同時我會適當地管理來詢者的期待,讓他知道咨詢師能為她做什么,不能為她做什么。
通過這些咨詢,我運用上了2016年考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所學到的知識,尤其是在建立咨詢關系上,一定要切實做到“尊重、熱情、真誠、共情、積極關注”,這些原則確實是一段良好咨詢關系的前提。同時,我從一開始的毫無套路,刻意使用生涯工具,到形成“套路”——逐步理清自己的咨詢思路,察覺自己的咨詢特點,從而更快地幫助來訪者理清思路,直達問題本源。通過案例的積累,我的咨詢能力逐步得到了訓練,也達到了“殺熟”的目標。
但很快,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能力“邊界”。
1. 專業。我的專業是機械電子工程,而實際上找我咨詢的來訪者只有2個是本行業的,其余的18個全部都不是。因此,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講,對于別的行業,我所能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幫助來訪者理清思路,降低焦慮,決定行動項,但是有些專業性的問題還是需要來訪者自己通過互聯網或者人脈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相對于有豐富業內經驗,能夠直接“提點”一兩句的大神來說,我的咨詢就如同“隔靴搔癢”。而很多來訪者想要的就是這些“提點”的話。
2. 閱歷。很多明星咨詢師都是“半路出家”的,但是他們大多在自己的行業里做到很高的職位,或者經歷過很多行業,對各個行業都比較了解。成功的職業經歷本身就是很好的背書,再加上一點包裝,很容易獲得大量的關注,就這寶貴的經驗也很值錢,更何況還針對性地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因此他們變現也就顯得很容易。而我由于自己工作經驗就不多,再加之是一個不算熱門的專業,想要快速拔尖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3. 三線城市。根據前面的總結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需求仍然在一線城市以及沿海省份,面對面咨詢更容易建立咨詢關系,同時也可以累積客源和影響力,而線上咨詢也可以建立良好關系,但是咨詢效率略微低一些,品牌的形成需要更多自我營銷的能力。
雖然我很喜歡咨詢這種工作形式,但我不是非常喜歡自己的專業,做不到“沉迷于技術研究而不可自拔”,更多的仍是作為一種生存的技能,因此我很難給自己設置“十年磨一劍”成為技術大牛的目標。而閱歷只能通過時間和能力的積累一點點拓寬自己的眼界和格局,這一方面更加需要時間。
那么怎么辦呢?最終我瞄準了中學生生涯規劃這片“藍海”市場,至于是什么契機讓我選擇了這個方向,我放在下一篇文章為大家介紹!
PS:明天我即將前往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參加趙昂老師的《青少年生涯導師版權課》,全國首開!這一次又會有什么樣的鏈接和驚喜呢?我充滿了期待!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