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研究領域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往往一個時期由于史料(包括民間筆記,實物和官方史學資料)稀少,往往研究必然流于表面,困于傳說和謬誤中不得真相。但是與之相反的是,在一另一段時期由于史料太多,各種史料又是截然相反的,研究這段時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有時候這些結論是互相矛盾的,這又給人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前者現象對應的是先秦時期,后者現象對應的是中華民國時期。研究這一時期的史料有很多,在這其中最別具一格的是名人的自傳和回憶錄。這類文本有一個集中特點,在全書中難免會褒獎自己,貶低自己的對手對事實一定是沒有客觀還原的。正是由于這些明顯的局限性,因此回憶錄(口述歷史等資料)不能當作客觀的史料,往往在研究中作為輔佐資料加以佐證歷史事件。因此,作者在撰寫回憶錄的過程中,只要不是太偏執,讀者基本都會認可。
但是,往往有一種人總是喜歡無限抬高自己,貶低別人。像這樣的人在撰寫回憶錄的時候,就往往會無限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這樣的回憶錄,不僅僅失去了史學價值,而且作為文學讀物也一錢不值。而這位浮夸做作的著名人物,就是民國時期著名軍閥之一馮玉祥。
馮玉祥這個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評價分為兩極。把他送上神壇的一派認為他是個偉大的愛國將領,把他踩在地上的那派則認為他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其實,他還算是個有點本事的愛國軍人。如果重新給他一個定位的話,他大概要算是一個有點本事的噴子吧。因為從他這本自傳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具備如今網絡噴子的所有特性。
其實就《馮玉祥自傳》這本書本身來說,文學性和通俗性還算比較強的。如果不是本書帶有強大的噴子屬性,其實當作故事書還算值得一看。所以說,本書的最大敗筆在于作者的格局,是作者的自身格局決定了本書就是一本垃圾讀物。而正是由于作者的格局已經淪為“噴子”,使得本書具有兩個嚴重的缺陷,就是邏輯前后不通和架空歷史。
如果我們遭遇過網絡噴子,就會知道這個群體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一面自夸一面無恥攻擊和丑化他人。(像如今的豆瓣給電影《長城》評低分,而遭到圍攻的事件中,就可以知道這個群體是多么卑劣無恥。)而本書的最大特征就是自夸,和丑化攻擊他人,這種程式化的攻擊已經達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一切都是為了噴而噴。
本書在這方面立場其實很簡單,他有以下這幾個基本邏輯。1我是個好人,無論如何都是好人。如果你們覺得我說的話有疑問,那就在想想?;谶@個邏輯,本書獨創了許多只適用于作者的邏輯。比如:在書中描寫的灤州起義中,作者是參與者之一,然而所有主要參與者死的死(吳祿貞,施從云),逃的逃(張紹曾),只有作者被抓后只是開除軍籍,平安回家種地了。這是為什么,作者并沒有說。只能用,我是作者我運氣就是好來解釋了。
如果說作者這個經歷可以用我是好人,我運氣好來解釋。那么他寫的另外一件事就沒辦法解釋了,在說這件事之前,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就是吳佩孚和作者的關系不好。于是乎,作者就在文章中不遺余力的丑化他了。同樣是一件事,作者做就是愛國(馮玉祥在南北戰爭中,突然停兵不前,發表通電呼吁停戰和平統一。),吳佩孚做就是為了升官發財。這樣的雙重化標準,這樣的美化自己丑化他人,在古代叫小寫的人,拿到現代來說就是一個網絡噴子的必備素質。可以說作者的三流軍閥氣質,在這本書中可謂表露無遺。
但是,如果作為噴子的水平來說,作者是遠勝今天的網絡噴子的。因為今天的網絡噴子沒文化,而作者有一定的文化。正是因為他有文化,所以他能架空歷史,顛倒黑白,在這方面他做的是很拿手的。在撰寫回憶錄中,最棘手的事不是如何美化自己,而是該如何掩蓋自己做的丑事。作者在這方面的水平可謂是高超,因為他不僅僅略過了丑事,而且還借用這件丑事美化自己,這是今天所不能及的。
而要說他這一生最大的丑事,就是背信棄義攻擊盟友郭松齡了。郭松齡的叛變反攻,在此之前曾經聯絡作者,相約一起攻擊張作霖,作者也答應了。但是,當郭松齡出兵后,作者不僅沒有策應,而且乘機吞并了郭松齡留在關內的部隊和地盤,從而在背后插了郭一刀。那么這樣的丑事,在作者的回憶錄中是怎么寫的呢?他不僅沒有寫這件事,而且還表示了高度的痛心和惋惜,并控訴軍閥混戰給國家帶來的傷害,顯得愛國而誠懇。如果從來不了解民國史的人,豈不是要被感動的熱淚盈眶?由此可見,作者偽裝功力的深厚。
縱觀全書到處洋溢著作者的自夸,貶低別人和遮掩自己的丑事,如果這是本小說,這些都是可以原諒的。但是這是一本公開的回憶錄,這樣的丑陋面目難道適合展現給所有人看?如果噴子都會寫書了,那么這個世界上還有老實人的立足之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