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兒時我讀到的第一首詞是《清平樂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
小時候對詩詞的區分還不甚了解,當然這首詞的作者也不會去理會。但這首詞傳達出來的寧靜祥和卻令我記憶至今。
后面又學到了《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全篇豪情壯志,唯有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道出了無盡的豪情滿懷卻壯志未酬。注意到作者是辛棄疾。
直到我讀到了《丑奴兒》這首詞
少年不知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識得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真乃神人也!
02
辛棄疾,山東歷城人,南宋將領、詞人。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生于金國,其祖父辛贊,經常給予抗金復地、洗雪國恥的教育。年輕的時候以蔡伯堅為師,和黨懷英是同學。年輕的時候蔡伯堅為他們兩個占卜仕途,懷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就在北方為金做事,而辛棄疾得到的是離卦,于是下定決心南歸大宋。20歲那年,辛棄疾帥了2000多人起義抗金,后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主力抗金。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又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可以說辛棄疾的仕途有起有落,郁郁不得志的時間更多些,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們看。但在仕途上的不得志在另一個地方成就了辛棄疾。
辛棄疾早期的作品并不出眾,到30多歲回歸宋朝之后,他的作品漸漸發出光芒。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起義,擔任掌書記。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宦海沉浮。當時辛棄疾才二十五歲。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首《水龍吟》是辛棄疾在建康通判任上(1168-1170年)所作。上闕開頭就是無邊無際的天空,和滾滾流去的長江為景,境界宏大,有家國之感。“落日”、“斷鴻”、“游子”的意向,比喻自己像離群的孤雁,像棄置的寶刀。下闕用典,對四位英雄人物進行褒貶,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梁衡先生寫過一篇描述辛棄疾的文章,名為《把欄桿拍遍》。“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撒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望蒼天,向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淳熙元年,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
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大家耳熟能詳,特別是最后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已經是經久不衰的名句。整首詞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缺給讀者留下無比寬闊的想象空間。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脫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了辛棄疾自己政治失意后不遠流于世俗的孤高品格。
有人說辛詞也有婉約派,細膩多情之處不亞劉李。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句本是描寫相思詩句,但王國維卻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它巧妙地運用了三句中蘊含的哲理意趣,把詩句由愛情領域推繹到治學領域,賦予了它以深刻的內涵。
03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這首《菩薩蠻》,是《青玉案·元夕》同時期作品,用極高明的比興藝術,寫出了極深沉的愛國之情。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括家國之悲、今昔之感,而一并寄托眼前之景寫出。有寄托又難以一一指實。
更能消、幾番風雨?
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綱,盡日惹風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 。
娥眉曾有人 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
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首《摸魚兒》是辛棄疾在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
所作。自紹興三十二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自己抗金殺敵收拾山河的只想也無法實現,之時擔任一些遠離戰事的閑職,這一次,又是從荊湖北路轉運副使任上調到荊湖南路繼續當運副使。轉運使亦稱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財賦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當然不能盡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何況如今是調往距離前線更遠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實無北上雄心。當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詞,抒發胸中的郁悶和感慨。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再到識得愁滋味,始終沒有放棄自己拳拳赤子之心。
04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第二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c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并且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文章開頭第一、三首的《清平樂·村居》、《丑奴兒》是辛棄疾閑居時的作品。《丑奴兒》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本詞上下片里的“愁”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強說”的是春花秋月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說的是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清平樂·村居》全詞則表達了寧靜鄉村帶給他的精神上的享受。與這首詞類似的同時期創作的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頭忽見。
這也是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月、鳥、蟬、蛙、星、雨、店、橋,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
還有這首《鷓鴣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辛棄疾流露出厭棄城市,醉心鄉野生活的想法。
05
閑居期間,名士陳亮,日夜兼程八百里,慕名來訪英雄辛棄疾。二人成知交,光耀中華詞壇九百年的五首“賀新郎”自此作出。
“古來一片傷心月”!
把酒長亭說。
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發。
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
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
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長夜笛,莫吹裂!
就在辛棄疾寫完此詞的五天后,陳亮來函索詞,辛棄疾會心一笑,二人果然心有靈犀。陳亮收到詞后,很快寄來和章——《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酌》:
老去憑誰說?
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
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
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別。
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
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
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
龍共虎,應聲裂。
辛棄疾收詞后,再和《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老大那堪說!
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
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
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
陳亮得詞后再和兩首:
離亂從頭說。
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
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虧殺我一星星發。
涕出女吳成例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
丘也幸,由之瑟。
斬新換出旗麾別。
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
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搖肢動骨。
這話把,只成疾絕。天地洪爐誰扇韛?算于中安得長堅鐵。
淝水破,關東裂。
? ? ? ? ? ? ? ? ? ? ? ? ? ——《賀新郎.辛幼安再用韻見寄》
話殺渾閑說。
不成教齊民也解,為伊為葛 。
尊酒相逢成二老,卻憶去年風雪。新著了幾莖華發。
百世尋人猶接踵,嘆只今兩地三人月。
寫舊恨,向誰瑟?
男兒何用傷離別。
況古來幾番際會,風從云合。
千里情親長唔對,妙體本心次骨,臥百尺高樓斗絕。
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
壯士淚,肺肝裂。
? ? ? ? ? ? ? ? ? ? ? ? ? ? ? ——《賀新郎.懷辛幼安用前韻》
陳詞中可見他以政論入詞,思想性強,辛詞帶著赤子之心的使命和愛國信念,慷慨悲壯,石破天驚。這五首《賀新郎》遂成佳話。
文章開頭第二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是辛棄疾在與陳亮相互唱和了五首《賀新郎》之后寫的。他對陳亮寄予了很大希望,給以熱情的支持和鼓勵。追憶當年聲勢浩大的抗金斗爭和火熱的戰斗生活,熱烈地歌頌了起義軍的英勇善戰。這一切都是辛棄疾難以忘懷的。他渴望和友人一道再度馳騁疆場,完成統一國家的事業。“可憐白發生”!
06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
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云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這首《賀新郎》防陶淵明《停云》的“思親友”之意而作,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四年。他在鉛山旁搭建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但是廉頗老矣,保家衛國有心而無力。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辛棄疾同時期作品《永遇樂》相比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兩首詞,一風格明快,一沉郁頓挫,但同是懷古傷今,心潮澎湃而作。兩首詞都贊美了孫權孫仲謀
07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首《鷓鴣天》,我認為可以深刻的概括辛棄疾的一生,抗金名將,報國無門。上闕氣勢恢宏,下闕壯志難酬。從淳熙八年(1181年)受到彈劾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后的二十年里被起用過幾年,總的來說還是不得志的。他一邊醉心于田園風光,一邊念念不忘胸懷中燃燒著火熱的赤子之心,滿懷激情的關切著國家興亡,名族命運,到最后哀嘆著“廉頗老矣”,“可憐白發生”。
赤子之心,出自《孟子 離婁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大意指偉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王國維也說過“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換句話說,赤子之心可以理解成為了理想而孜孜不倦的勁頭,純意志力不受雜念的影響。
縱然在困境,也不改初心,不為外界所動。辛棄疾做到了這一點。辛棄疾的一生是一個武將的壯志難酬的一生,卻也成就了一個詞人高唱家國之情,黍離之悲的一生。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初心未改的赤子,在他的一生中,堅守著他熱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