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經(jīng)參加一個培訓活動,會議的組織者最后請來了一個身居黨派高位的領導人來分享他的工作經(jīng)歷,這位領導一路上從一個普通教師走到領導的崗位,在談他的成長經(jīng)歷和與人相處之道時他有幾個觀點頗為震撼人,待人除了真誠之外,還有幾個原則他一直都在奉行,不知道是他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還是其他長輩告訴他。
他當時對我們說,在工作中與你打交道的人無非是三種人,同級的人如同事之類,下屬,是比你地位低的人,還有就是上級,地位比你高的人。他有幾個原則就是對待同級的人如同上級,對待下級如同對待同級,尊重別人,平易近人地對待別人,把他視為同級。而對待上級如同對待同級。
因為通常情況下,一般人對待上級都是畢恭畢敬,變得和上級距離很遠,而實際上作為上級領導他也會有一種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而你對待上級如同平級,你就自然對領導有親近感,不會把他當領導看待,而是像朋友和同事一樣看待,不卑不亢,而領導正是需要這樣的一種感覺,才不至于遠離人群,才會產(chǎn)生親近感,在感情上無形中就拉近了上級領導和自己的距離。他說對待上級如同對待平級,尊重有禮,親切有加,無形中領導會感到下屬把自己當成自家人的感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感覺。
而對待平級更需要像對待上級一樣,重視別人,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有禮,謙遜禮貌。在當今的社會更是這樣,動不動搞什么民主測評會,這些同事和下屬常常是決定你升遷與否的關鍵一步,如果一個人群眾測評通不過的話,群眾對你評價意見不高的話,那么對于他的晉升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也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人在群眾投票沒有超過半數(shù)的情況下,又通過組織出面,逐級做工作,召集大家再開一次會,再次投票通過了半數(shù)以上才得到了升遷。而第一次投票為什么沒有過就是因為和他一起共事的人對他有意見,所以在會上發(fā)了言,從而影響了大家的投票。所以這種事是很難講的,想起來那位領導的話語可謂語重心長,為那些要從政的人提了一個醒。
當然除非你有很大的后臺或者背景,不需要通過測評就可以升遷,而那些測評只是走形式而已。當然那是屬于很有勢力和有背景的人才會如此。
每次開會什么人要升遷或做更高一級的官員的時候,特別是廳級或副廳級這樣的官員,我都很喜歡研究一下這個人的背景和簡歷,而這些人的簡歷材料常常是讓你當場看完就要收回的,發(fā)下來幾份,也要收回來幾份,工作人員會很緊張要統(tǒng)計數(shù)目,看收回來的數(shù)目對不對。當然研究那個簡歷背景并沒有多少用,因為背后的事情是你看不見的,那個才是在別人不斷升遷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的,那就是他或她跟什么人結(jié)了婚,成為了什么人的兒媳或著女婿,亦或是他或她是什么人的兒子或女兒,到了后來則是她或他是什么人的配偶,這才是別人不斷升遷,沒有到年限就升級或是一到年限就升兩三級的原因。這些才是那些簡歷上面看不見的背后起決定性作用的事情。
因為從那些人的簡歷上看起來他們的經(jīng)歷稀疏平常,沒有任何耀眼之處,常常那些人讀的書還沒有你的好,考的學校也沒有你的好,甚至學歷還沒有你高,可是別人恰好有一個好爸爸或者好爺爺之類,就可以平步青云,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現(xiàn)實情況。你不承認也不行。
論到從政,這種背景完全超過了能力,沒有能力也可以為你安排一個很好混日子的工作崗位和干部職位,諸如政協(xié)、工會、婦聯(lián)、商會等的清閑的職位,過著輕松的日子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領著不低的薪水,最多領導來視察的時候陪陪領導吃飯、視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公務員招考的時候有些職位連身高、專業(yè)、性別甚至學校都寫的清清楚楚的,你不知道人家這是量身定制,為某些領導的兒女定制而已。其他人不過都是走過場陪考而已。
當然對于一般工薪階層出身的人來說,可能去經(jīng)商或者去做與商業(yè)有關的職業(yè)可能會更好些,要么就是那些拼技術、拼能力的職業(yè),因為那更多的是需要考察你的能力通過你的能力來決定升遷,而不是看背景。似乎那樣拼能力的職業(yè)和行業(yè)會更公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