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7-01-31 金學偉
把日程重新安排一下,有時間坐下寫點東西了,為大家迎財神助助興。
相對價格強度,是由威廉·歐奈爾首創的概念,他把它作為選股的七大指標之一。
但歐奈爾的相對強度就是漲幅排名。比如全市場有1000個股票,按年度漲幅排名,前10位的相對強度就是99,第11-20位就是98……如此等等。歐奈爾建議:最好從強度在70,甚至80以上的股票中去找個股。因為在過去100多年,美股表現最好的股票在它們大幅上漲前,強度大多在70以上,平均達到85。
但這兒有2個問題。
一是股價的有效性問題。
所謂有效性,一個是指股價上漲的理由是堅實可靠的,一個是指股價的漲幅是合理的,沒有過多脫離基本面的支持,可以用適當的價值評估體系去解釋。一個有效性強的市場,再好的股票,從它開始顯露到真正進入高潮,時間很長。因此,按年度漲幅排名去篩選個股,篩選到大牛股的機會很多。
但A股的有效性差,股價上漲的理由是否堅實可靠是一個問題,股價漲幅是否過于脫離基本面是另一個問題。2個問題只要碰到一個,那么過去表現好的股票就有可能成為下幾個年度的弱勢一群。
二是強弱變化的考察問題。通過漲幅排名看股價強度,需要把每一只個股都放在全市場所有股票中考察。這在目前的行情軟件中還無法做到——我曾做過一個靜態版分析軟件,每天把數據導出來,計算股價強度,并通過曲線圖表現出來,但做了幾年就煩了,最后自己把它廢了。
如果不是自己做軟件,那么,通過通達信軟件的“階段排行”,也可以了解各個股票的階段漲幅,但它只能看到某一個點上的漲幅排名,看不到它的強度變化,使你無法通過強度變化曲線,來觀察它是在逐漸走強,還是在逐漸走弱。
用股價和指數的比來代替歐奈爾方案,無疑是一個最好選擇。早期我曾以2個指數——滬深300和中證500來代表大盤股和中小市值股,但近一年多來,索性統一成國證A指。至于時間周期,不是特別重要,不短于200天就行。
有讀者反映不知怎么用。這其實就是一個“知”的問題,你對市場的“知”,決定了你對很多東西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個“知”,是指數。
指數是什么?指數就是全市場平均股價,平均股價高了,指數就高了,平均股價低了,指數就低了。由于指數是平均股價的反映,所以大多數股票都會和指數有一種相對穩定的比價箱體,所謂強弱變化,就是在這個比價箱體中,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有價值的股票。
比如*ST中企,2012年2月低點,相對價格強度是11.37;2016年6月回到11.58,從比價上說,這就是一個相對低點了。
還有中國人壽,2013年到2014年,幾個相對價格強度低點都在45-46之間,去年10月又回到45。
……
股諺云:比價效應在,風水輪流轉。比價,是風水輪換的最主要因素,另一個因素是基本面。除非一個股票在基本面上有不可克服的弱點,否則,在比價的箱底買進,總是有利的。去年10月以來,市場表現好的股票,包括江西銅業、云南銅業、太鋼不銹……很多都是這樣來的。
第二個“知”,是供求。
在大盤的下跌趨勢中,不同的個股因不同的供求關系,其下跌幅度會有差別。凈供給(扣除需求后的供給)大于市場平均水平的,跌幅就會大于市場平均水平;凈供給小于市場平均水平的,跌幅就會小于市場平均水平。
那么是誰決定了供給和需求?理論上是全體投資者,實際上是主力,是大資金。散戶只是烏合之眾。只有主力在買買買的股票,它的凈供給才會小于市場平均水平。
因此,當股價創新低,強度不創新低時,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只股票上存在著主力建倉行為。
比如蒙草生態,在2015年8月的下跌中,股價創新低,但相對強度不創新低,其后,該股強勁反彈,漲幅超過1倍。
還有酒鬼酒,也是我去年做過的股票。在2016年1月的股災中,它的相對強度的底背離相當赫人,其后股價也漲了1倍。
第三個“知”,是轉化。
股價的強弱變化,不管是由強轉弱,還是由弱轉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經過一些反復。
去年我還做過幾只股票:天賜材料、新宙邦、金禾實業,它們都經歷了60日相對強度(M60)上穿180日和360日強度,而后在股價大幅回調中,60日強度依然保持在180日和360日之上。這說明,這些股票仍在強勢周期中。如果基本面又有強烈的支持因素,那么,買進這種股票,超越大盤,是絕對沒問題的。
相反,像江西銅業、太鋼不銹等,都是經過幾次反復后,才真正進入強勢的。注重強弱演化,就是要注重相對強度的表現和轉化:仍在強勢周期的,反復趨強的,是最重要的2個類型。
很多人,同樣的事,拐一個彎,就鬧不明了。其實相對價格強度就是股價,只不過它不以股價的形勢表現,而是拐一個彎,通過和指數的比值表現出來。因此,凡能用在股價上的一些方法,都能用在相對強度的分析上。包括移動平均線的“上穿”、“多頭排列”、“均線打底”等,都可用作相對強度的分析上。
十多年前(1998年),我寫過一篇《抓住關鍵的少數》,主旨是:處于中間狀態的股票總是大多數,從中間狀態的個股中去找股票,找到“平庸的大多數”之一員的概率較高。選股的要義就是抓住兩頭:高的與低的,或強的與弱的,它們構成關鍵的少數。
上面介紹的三種方法,第一種就屬抓低的——從相對強度跌到比價箱底的股票中去找目標。第二、第三種就屬抓高的——從相對強度表現強的股票中去尋找目標。其中第二種屬“弱中強”,第三種屬已明確轉強的。
指標已給大家了,文中涉及的個股圖就不放了。很多散戶喜歡你給個標準答案,然后他按圖索驥,殊不知這樣學到死都不會成功。有了工具,有了原理,接下去就得自己去考察、去探索、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