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文圖
淇澳島是最接近珠海市區的一個島,淇澳大橋橫跨鏈接兩岸,可以自駕,也可以乘公交車上島。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小島,大部分的景點都免費,比如紅樹林,蘇兆征故居陳列館,白石街,天后宮,淇沙灣等。也有部分景點需要收費,如靈鴿樂園。
再來淇澳島純屬偶然,噠說這島幾年前我們已經來過,那時兒子還不會走路,我們到島上轉了一圈,沒過夜。
我搜尋記憶里的每一個角落,卻找不到絲毫關于淇澳島的印象,只對島名和蘇兆征故居略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們是夜里11點左右上島居住,在島上迎來2018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
睡醒第一件事是找地方吃早餐。我問了度娘,有人說市場里有家叫做豐衣粥食的店做得很好。七兜八轉來到目的地,發現店一般,還是網上曬的圖片拍得好。
據說市場里的菜都是島民自家種的,買菜要趕早,晚了就沒菜買了。
這就是我們吃早餐的店,主要是湯粉和云吞,沒太多選擇。牛腩粉只剩一碗,噠外加了兩碗豬手粉,味道還是不錯的,量也足,一碗粉已將肚子吃撐。
后來發現網上曬的豐富早餐圖片,是將周邊的各種小吃都收集在一起了。人多的話這么做還是很值得推薦的,可以多種口味。
早餐店對面的咖啡廳還沒開張,雖然店面很陳舊,但卻能感受到店家用心經營的精致感。
夜里這里應該是熱鬧的,昏暗的燈光下,每個角落都彌散著竊竊私語。
噠吃完早餐去尋釣點,我和兒子騎不動三人車,只能選擇步行。
度娘收集了很多寫白石街的文。其中有一篇《誰憐滄海竟遺珠——有一種勝利,叫淇澳島白石街》寫得特別好。
走一圈舊址,還原幾百年前的故事,記住一段歷史,也許這才是旅行原本應有的意義吧。
似乎每一個海島,都有一段關于戰爭的故事。
兒子對各種各樣的大炮很感興趣,他認為英雄就是應該敢于參與戰爭,勇于驅趕侵略者的。但在和平時代,我們要優先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再往前走,就是白石街。
據說這是珠海市最早用英美賠款修筑的石街。當年,淇澳村因與老牌英美侵略者在珠江口一戰,迫使侵略者賠銀3000兩。
村里的先輩用英人賠款修復炮火毀壞的鐘氏宗祠和天后廟,還用白花花的巖石鋪了一條環形路,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白石街。
門樓正背面各有一副對聯,正面為“淇澳未淪亡,拔劍請纓同殺敵;英軍尋死路,丟盔棄甲把命逃”,背面聯為“四載陰霾一朝掃盡,山河永固日月重光”。
穿過這個牌坊,感受到是硝煙散盡后的寧靜。
和所有的海島一樣,各式各樣的海味是島上銷售的主打產品。這里的魚干看起來很新鮮,很多游客駐足詢價。
這樣的店,遍布整條步行街。
除了海味,還有許多供觀賞的小玩意兒。
相對特別的是被風干的河豚,看起來總有點不適的感覺。
看起來很新鮮的蝦干。
海味店必賣的還有各種魚干。兒子問:這魚為什么長成這樣,有一圈一圈的洞。
這里還有很多漂亮的工藝品,兒子看中了一艘古船,本來說逛逛出來再買,結果走著走著就忘了,有些遺憾。
隨處可見流動擺賣的海味攤檔。
大多數人走進白石街,是為了看一看蘇兆征故居。歷史書上說的“省港大罷工”,在這里有詳細的介紹。
故居外觀看起來沒什么特別,簡陋,簡潔。
蘇兆征陳列館里可看的豐富許多。不過我對戰爭史向來無感,兒子暫時也只是對槍炮感興趣。噠倒是對這段歷史復習得津津有味。
安靜地走在古舊的小巷子里,暫時逃離喧囂與忙碌。
離開自己生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生活膩了的地方走走,感覺也挺好。
民宿和咖啡廳門外,必然種著許多爬藤綠植和鮮花,安靜而神秘的感覺,很適合小情侶來訪。
找個周末,到這里睡個懶覺,牽手散散步,該說不該說的話一股腦兒地傾述,橫貫心間的溝壑和高墻從此一掃而凈。
深巷里有一間旗袍店,很認真地在每一個巷口的轉角都做了路牌指引。
正如店名一樣,我總覺得這家店開在這不是做生意的,而是來講故事的。
一件旗袍,一段故事,一個也許永遠等不到的人,記錄著屬于別人的歡樂或悲傷。
這里的小玩意兒大多數兒子都不喜歡,我也不太感興趣,但古巷里若少了它們就少了幾分人間煙火的氣息。
感觸最深的,是店家的用心。靜靜地經營,就好像只想為你提供更好的服務,從來不為了掙你錢的樣子。
不論到哪兒,我們總可以喝到據說來自海南的椰子。盡管天氣很冷,我和兒子還是喝得很開心,10塊錢一個,價格還算公道。
真懷疑到這里開店的都是看破人生的,要么就是來裝逼的,處處都打著“禪”主題。
蟬性高潔,知了覺悟。“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我是否該理解為蟬中取靜方為禪,感覺道行不知不覺又升級了幾檔。
今天的天氣真的很冷。同事朋友都說我們有病,那么冷的天不在家里好好呆著,還出去吹風。
我看了看珠海的溫度,最低也才11度而已。他們都說這種天氣出門好想披著毛毯。
而我走著走著,真的看到一個披著毛毯吃早餐的小哥。
嗯,對于吃貨和玩貨來說,冷從來不會成為懶的借口。
為了讓你真切地感受到冷,再添兩張體現人間冷暖的實拍圖。
巷子里有一口古井,一只又老又丑的母狗在喝水。古井對面是一棟看起來很豪華的別墅。
一只穿著衣服的狗狗無聊地坐在門口,一副看破紅塵的厭世貴婦狀。
島上的廟宇很多,我們不知不覺地走進了停車場旁的文昌宮。習慣了進廟就燒香,也不管拜的是哪路神仙。
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添了香火錢燒香時,噠忽然問兒子以后要上哪間大學,清華還是北大隨他選。
兒子倒是干脆,說哪個好就讀哪個!我說兩個都好,喜歡文科讀北大,喜歡理科讀清華。
問清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科后,兒子沉思了三秒,決定選清華。他認為他是喜歡理科的孩子。
后來發現,文昌宮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間稱為文曲星。兒子的小心愿,許得恰好。
這是我家6歲的娃,第一次關于上大學的思考,也許并未入心入腦,卻成了為娘文字里一段有趣的記錄。
走過的路,最終會埋藏在記憶深處,難以循跡。
唯有記錄下的文圖,能為無聊的行走增添幾分溫暖的記憶。
很多很多年以后,我們想起這些在一起去哪里都可以的美好,會不會微微揚起嘴角,嘆一聲年輕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