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到山居,她一本正經地干了件荒唐事兒

大家好,我是小暖。不知有多少懶人都和我一樣愛著城市的醉生夢死,卻有這么一位叫TT的姑娘,放著城里的安逸生活不過,偏要辭了自己“既有面兒又有里兒”的工作,來到小山村里租果園、修房子……然而在山里的日子就是——期待一波接著一波,每天都有念想,每天都有欣喜。

理想的生活到底在哪兒?很多時候我們找不到,只是因為缺乏想象力和勇氣。

以下是取暖用戶白粥為南都周刊寫的TT的故事,每次講起這個故事,浮躁的心都會多一分平靜:

大墨雨村隸屬于昆明市西山區團結鄉,距離市區約30分鐘車程,但這30分鐘的車程TT卻用了一年的時間走完。

2014年夏,TT辭去了那份“既有面兒又有里兒”的工作,走向了一條旁人眼里的“不歸路”。福建、浙江、上海……她不停輾轉,找尋一處理想處所以實現自己永續生活的“美夢”,卻找而不見。終于,2015年夏,她偶遇了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彝族民居和一個有山水風景的果園。這種不期而遇,頗有些柳暗花明的味道。

城里來的“女老板”

TT拉著大包小包的物什出現的時候,大墨雨村一下子炸開了鍋,村民們三五結伴上前圍觀這位稀罕客。

放著城里的安逸日子不過,偏偏來到小山村租果園、修房子,如此“大興土木”,這個城里來的“女老板”著實吊足了大家伙兒的胃口,給原本平淡的光景添了不少猛料。

老房原貌

“第一眼看到的時候,覺得就是它了!”TT看上的這座老宅是彝族百年歷史的“一顆印”,占地一畝,已十年無人居住。對于三十多歲的房東大姐來說,這是一處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尷尬存在。TT卻視之如寶,不惜花大力氣修繕。房東大姐覺得這下也算是給這把生銹的老鎖找到了合適的鑰匙,便安心交付了出去,時不時也來觀摩,是幫忙,也是學習。

對當地村民來說,住上混凝土結構房是生活富足的體現,自然很難理解TT改造老宅這種費力不討好的行為,推倒重建新房多好,省錢又省心。因此,從改造計劃啟動,老宅就不缺少觀眾,好奇者有之,看熱鬧者亦有。

面包窯出品

將快要倒塌的土墻一磚一瓦悉心拆下重新利用,碎了的磚瓦,索性就用來砌墻、鋪路。建地基、生態廁所,修水系統,蓋面包窯……看著破舊的老宅一點點呈現新貌,TT感愧于這一路上的神助攻,每當有需要,就會出現對的人幫忙。她自己也重新回到了“空”和“求知”的狀態,睡前籌謀彩排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誠惶誠恐,很有年少時那種成長的快樂。

“鄰居大姐送了我一雙親手做的繡花鞋”,“當初覺得我傻的老大爺竟然也開始琢磨起改造他家的老房子”……聽得出,TT說起這些時難掩嘴角的笑意。

另類農場主

TT本人

辭職前,TT是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的研究員。六年的社會工作經驗使得得以有機會接觸一些有趣的人,別樣的理念,樸門永續設計便是其中之一。接觸了樸門知識的TT很為這套理念著迷,想著若能實踐一二可謂完美。

“對我來說,種植有著治愈的效果。疲憊的時候,在田間勞作個一天半天便能恢復元氣。”

在山上,TT有著一個大果園,再加上房東大姐分給她種的幾塊菜地,稱得上是富裕的農場主。山上的果園有些年頭了,比較成熟,且讓其自在長著。而對于菜地,TT則按照樸門方便就地取材的原則,院內的種植菜葉、香草類常用植物,稍遠一些的種些季節類蔬菜,最遠的則種植玉米、大豆類作物。

果園里收獲的蘋果和山楂

院里的菜地最近,也最需要關注。前期的改造工作也是費了一些心思的,先鋪一層土工布,然后利用拆下的廢木做出菜畦形狀,再用磚塊和沙鋪路,最后在菜畦中依次放一層廚余一層碎秸稈直至鋪滿。地就暫且這么養著,TT也在期待著春天的到來,好在這塊土地上上大施拳腳。

春風解凍后,就開始選種育苗。好在有當地阿姨的指導,種植經驗幾乎為零的TT干得像模像樣:平整好地壘起苗床,鋪上編織袋澆透水,較大的種子先用細竹條分出等距的播種行,細小的摻細沙均勻播撒,然后蓋一層堆肥,再澆透水后支起竹條鋪上薄膜保溫,最后用易拉罐剪的標簽插在土里做好種類標記。

做完這一切的TT覺得很踏實,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期待。在山里的日子就是這樣,期待一波接著一波,每天都有念想,每天都有欣喜。第一年的種植,確實有試驗的味道。二十五天后,本地品種的常規果蔬長勢喜人,只等雨水一來便可移植,同地種下的香草類作物卻遲遲沒有動靜。香草種子是朋友從美國、法國帶回分享的,算是外來物。生根發芽,也許尚需時日,也許是方法問題,就像自己這個外來人慢慢被接納一樣。TT倒也看得開,一邊等待,一邊采取其他方式補育。

豐收

立春后約一周,園子里的芥菜嫩葉和蘿卜未開的花上出現蚜蟲,在周圍也發現了蚜蟲的天敵瓢蟲及其伙伴螞蟻。日夜取食植物汁液的蚜蟲排泄蜜露,被喜甜的螞蟻視若珍寶,因此螞蟻保護蚜蟲。同時,螞蟻分泌的化學物質也能抑制蚜蟲翅膀的生長、控制蚜蟲種群。TT覺得神奇的自然界已經發展出了適宜的運作規則,若以為人是主宰,用農藥殺死一切,定會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因此TT拒絕農藥化肥激素。她虛心學習當地農法,結合樸門系統加以設計,園子里雜草、野菜、野花、蟲子和作物共生,一派和諧。

生態社區分享家

TT給基地取名麗日,意為明媚的陽光、美好的日子。從念想萌生到基地孵化,她離夢想越來越近。

“我想把麗日打造成一個生態社區,通過這個平臺,在‘敬畏自然,尊重環境,理解生活’的基礎上,踐行山居生活。”

TT親手用樹葉做的小禮物

至于日后麗日究竟以怎樣的形式運作,TT心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是一個不停嘗試不斷成長的過程。可以肯定的是,她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參與到基地中來,回歸自然,體驗山居生活,分享收獲。

雨季來臨,物產豐富,喜歡分享的TT開始張羅著大家到村里嘗鮮。午飯選擇應季食材用柴火灶做了幾道農家菜,素炒苤藍、臘肉炒青筍、花椒葉燜土豆、雞湯煮白菜,頃刻清盤。夕陽灑落,微風吹拂露臺,玻璃酒瓶砌成的墻面反著光,一閃一閃,照著TT的“永續夢”。

一起聊聊: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樣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